当前位置: 最新报道

倾听技改创新的真实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情况纪实

陈晨曦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8-12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中关村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台备受关注。资料照片

国电集团九江发电厂的工人在对机组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胡国林摄(资料照片)

  为推动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5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专题调研活动。本报民主政治周刊陆续发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跟踪监督 “把脉”农田水利建设》(7月15日17版),《为了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政府重大公共投资教育、卫生项目实施情况侧记》(8月5日18版),《为低收入群众圆安居之梦——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侧记》(8月5日19版)。今天是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

  ——编 者

  调研内容:中央新增投资中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情况

  人员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时间:2009年7月—8月

  地点:陕西、辽宁、湖北、上海

  “我们是来调查的,不是来检查的,愿意听实话。”七八月间,正值盛夏,由华建敏副委员长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深入陕西、辽宁、湖北、上海四省市,调查研究中央新增投资中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情况。每到一地,调研组都强调“要倾听真实的声音,分析研究一些带有宏观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从而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和支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召开企业座谈会,走进车间实地考察……在几十天奔波的日子里,调研组通过多种方式,掌握、了解真实情况,一篇篇随之出台的调研报告,不仅道出了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法。

  技术创新要求迫切

  【声 音】

  “没有国家拨款,技改和创新的工作我们也要干。”

  在调研中,陕西省副省长赵正永、辽宁省副省长许卫国、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等在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对科技支撑的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迫切。

  新增的三批中央投资计划中,陕西省获得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计划资金3.0278亿元,共56个项目。辽宁省共有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中央投资项目112个,共安排中央投资18.26亿元。湖北省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13项,总投资约10亿元。同时,各省市也都加大了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在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的一面墙上,写着“创新求强”四个字,华建敏对此深有感触,说道:“图强要靠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创新,要创造一个环境——创新光荣。创新是我们搞好企业,社会取得进步的命根子。”

  在陕西,调研组走进了位于西安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已实现产值4.5亿元,净利润3740万元。

  公司副董事长张平祥介绍的情况让人振奋:前几年的科技创新投入作用已开始显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基本没有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产值2.5亿元,净利润31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5.5亿元,净利润6000万元左右。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该企业获得了1600万元资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委员严以新问道:“对你们这样的企业来说,1600万元能否真起作用?”

  “作用还是蛮大的。”张平祥回答。

  调研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程津培接过话茬儿:“你不要因为我们在这儿就说好话。”

  张平祥回答得很实在:“没有国家拨款,技改和创新的工作我们也要干。”

  调研组在走访中也发现,虽然技术创新代表着绝大多数企业的诉求,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陕西省2007年企业科技投入仅占全省科技投入的37%,远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湖北省企业研发投入明显偏低,一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也未建立,一些企业和地区还认为本轮新增投资只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政策很难持续。

  华建敏说:“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应急之策,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更是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久之策。努力构筑一个长效机制,能够保证风险来了我也扛得住,风险不来我们能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才有出路

  【声 音】

  “企业光靠狼不行,一个城市里还必须有几只大老虎。”

  “资金短缺,使用分散”,这成为调研中反映出的最主要问题。

  一方面,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陕西省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支出压力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困难;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企业负担重,设备和技术老化问题比较突出。而另一方面,中央技改专项资金平均到每个地方不到4亿元,难免给人杯水车薪之感。

  调研组组长石秀诗在湖北黄石与企业座谈时说:“中央这点儿钱,比重很小,就是个引导性的资金。有中央技改专项资金的支持,说明企业正在做的是国家支持的项目,对银行贷款、融资都有好处。说到底,企业发展还得靠自己,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国家主要是扶持引导。只有发展方向选对,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本轮投资要求尽快落实,因此,各地在安排项目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拉动经济增长,对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关键产品、核心技术等瓶颈环节,缺乏战略性部署,中央投资难以充分发挥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的作用。

  调研组在大冶中铝铜板带有限公司考察,不仅了解了企业的发展情况,还记住了几个大型机床、母机的外国品牌,因为,在厂房里,仍然是外国进口设备大行其道。在辽宁省瓦房店轴承集团,调研组看到的不仅是高质量的国产重载铁路轴承、精密机床装备轴承等高端产品,还看到了从韩国和德国高价进口的原材料轴承钢和生产用机床。

  石秀诗表示:“这些基础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关键技术一天不突破,我们工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一天不会改变。”由于这些重大关键技术难以从国外直接引进,甚至在控股国外相关企业的情况下都很难获得,因此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攻克难关。

  华建敏高度评价了黄石锻造机厂自主研发的6000吨锻造机,他表示:“这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典型。外国卖给我们机床和母机价格很贵,我们的设备出来以后,只有外国同类价格的1/3,而且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们的创新将来就要在工作母机、专用设备、生产流水线等方面深化。”

  然而,这类技术研发通常需要持续跟进投资,投入大、周期长,以目前我国企业的实力还难以独立承担。对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吴忠泽用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的企业像一群狼,很棒的一群狼,但是没有老虎。企业光靠狼不行,一个城市里还必须有几只大老虎。”只有养出了老虎,再配上中央投资项目集中攻关这口钢牙,我国的自主创新求强之路才会走得虎虎生风。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声 音】

  “产学研用合起来是一个战略联盟,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科技基础雄厚是湖北省和陕西省的一个共同点,然而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两个省份对于利用科技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却大相径庭。

  调研组在湖北走访了华工科技、武汉凡谷、烽火科技等公司,看到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湖北省利用这些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建成了科技信息、软件开发等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科院院长童国华说:“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产学研用的配合至关重要。”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都具有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点。华工科技现有员工3500多人,平均年龄仅有30岁,而管理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八成以上。烽火科技的1万多名员工中,40岁以下的达到85%,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66%。这样的人员构成完全依托于湖北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仅武汉就拥有大专院校52所,106万在校大学生,位居全国之首,此外还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04个。令人羡慕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土壤,让湖北省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拥有了雄厚的基础。

  陕西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同样众多,却存在着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科教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与陕西作为科技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

  调研组认为,陕西省应继续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贯穿到经济、科技工作中,促进科技和经济更好地结合。在这方面,湖北省已经为陕西省做出了榜样——大力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搭建具有共性的高水平技术支持平台,开展专业化服务,集中力量加强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同时,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继续搞好产学研对接工作,重点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的合作研究、新产品试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华建敏在座谈中表示:“科技创新牵涉到各种要素,最重要的还是机制、体制、政策,这比资金来得重要。产学研用合起来是一个战略联盟,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来源: 《 人民日报 》2009年8月12日
责任编辑: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