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田水利建设调研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跟踪监督

“把脉”农田水利建设

毛 磊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7-1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专题调研。

  李小健摄

重庆市荣昌县农民积极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朱芸锋摄(资料照片)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人大监督角度出发,采取专题调查研究的方式,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跟踪检查,以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①

  加强人大监督

  督促项目落实

  【背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元中,安排水利建设投资200亿元,其中,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亿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30亿元、大型排涝泵站改造9.06亿元。

  2009年,中央又分别下达两批计划,安排水利投资共405亿元。其中,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8亿元、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改造15亿元。

  吴邦国委员长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

  按照报告提出的要求,今年的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重点了解投资的主要方向及其实施情况。农田水利建设专题调研就是常委会为审议报告、监督908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实施而确定的调研题目之一。

  农田水利等农村民生工程是党中央确定的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财政部数据,截至5月25日,在今年中央政府投资9080亿元预算中,已向农田水利等农村民生工程共下达1156亿元。

  6月1日至13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严隽琪分别带队,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组成三个专题调研组,分别赴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四川、陕西,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王云龙在调研结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调研组了解了中央、地方财政安排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落实的情况,各地贯彻中央投资总体要求的相关政策措施;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情况;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扶持力度的情况。总的来看,各省、自治区都按照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今年中央政府投资的重大公共项目,努力克服困难,落实配套资金及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项目能按进度要求开工实施。

  通过这次专题调研,调研组全面了解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和支持有关部门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落实工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②

  长期投入

  长远见效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累计完成投资954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7倍,其中中央投资423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

  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投入,使得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一个较好的局面。截至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农田灌溉面积8.77亿亩。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且产量相对稳定。

  6月2日至6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内蒙古、吉林两地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组分别召开了省(区)、市(盟)、县级座谈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通辽市、开鲁县、松原市实地考察了高产饲草料节水灌溉生产基地、红干椒膜下滴灌基地、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和红旗灌区等项目,走访了基层干部、水管技术人员、用水户协会成员,广泛听取意见。

  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认为,从调研的情况看,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还很多,公共财政必须积极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中央财政要依照国家增产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整合投资,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制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优惠政策。

  参加河南、河北调研的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索丽生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然而,我国却能够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由这组数字也可以看出,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虽然成绩显著,但索丽生觉得依然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国家。“一个是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不到保障。另外一个是大型灌区续建节水配套工程。国家正在开展这个工程,但从目前看,节水配套并不完善,没有建成连续渠系,灌溉渗漏问题还存在。灌溉渠系渠道利用率低,一半以上的水在输送过程中流失掉了。因此,节水的概念应该充分落实在农田水利建设中。”

  他认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基础是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观念。他说,水利其实是一项长期投入、长远见效的工程,不仅仅需要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更需要的是投入的连续性、长效型和制度化。

  ③

  工程老化失修

  困扰农业生产

  【背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要解决末级渠系的建设和维修问题。

  据水利部统计,全国大型灌区40%的水利设施、中小灌区50%的水利设施需要维修。目前全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全年农业灌溉用水约为3600亿立方米,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而造成缺水的原因之一就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难以发挥功效。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问题。

  6月1日至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河南、河北两地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调研组先后听取两省政府,以及7个地级市和12个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汇报。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农户到企业,调研组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行程2000多公里,紧紧围绕常委会专题调研确定的四项重点内容,开展调研活动。实地考察了引黄灌区、红旗渠、生态水网、节水灌溉、村镇供水、水土保持等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与水利工程单位的负责人、农民群众等进行了交流和座谈。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现场察看等多种形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有关情况。

  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在调研中强调,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是一个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末级渠系的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等问题。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尤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今年粮食主产区的大旱,既表明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薄弱,又凸显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因此,这就要求各地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位置,制定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他说,从专题调研的情况看,投入不足是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中央、地方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范畴,对农民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给予补助,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大力实施灌区建设、骨干河道治理、低洼易涝地治理和水库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应该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用水效率,节约淡水资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④

  理顺体制机制

  形成良性运转

  【背景】不少地方都存在重争取投资和项目建设、轻已成工程管理的问题。一些地方反映,“在建工程有项目有资金热火朝天,已成工程无人问、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管理。鼓励和扶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协会调动广大农户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积极性,改善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水费的实收率,有效解决了斗渠以下渠道的管护问题。目前,四川省已组建协会2657个,管理灌溉面积829.3万亩。陕西省已组建灌区农民用水协会418个,自主管理斗渠2702条。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对过去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何管理和使用,对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责任和权利的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出现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

  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没有建立,更没有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近年来,中央推行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模式远未得到大力推广,专管方面“两费”落实不到位,群管方面农民用水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农户规模小、粮食价格低、浇地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维护农田水利设施赖以发展的农业水费收取难度较大,当地政府发展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王云龙主任委员提出,应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要加大中央和各级政府投入的力度,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加快建立和培育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农田水利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对田间以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工程管护要纳入财政预算,由专业队伍管护,要完善管护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田间以下农田水利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应主要依靠农民群众,形成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新模式。要按照自愿和民主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承担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责任,调动农民管护的积极性。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民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田水利民主管理的新机制。

  来源: 人民日报 2009年07月15日
责任编辑: 向航
相关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到江苏开展工会法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大连调研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重点监督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四川省、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四川省、陕西省贯彻实施畜牧法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