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2004年全球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折算,二氧化碳占76.7%,甲烷占1 4.3%,氧化亚氮占7.9%,其他占1.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共同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就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以及对策进行评估,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
温室气体浓度: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分子数目与干燥空气总分子数目之比,以ppm表示。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即指在每100万个干燥空气分子中,有280个二氧化碳分子。
温室效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对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透明,但却吸收地表和大气放射的热辐射,并将部分辐射再发射回大气层和地表,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这个过程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是指在一个地区出现可能性很小的罕见事件。一般来讲,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至少为25年一遇。
巴厘路线图:《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暨《议定书》缔约方第3次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一1 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巴厘路线图,其中最主要的是3项决定或结论:一是旨在加强落实《公约》的决定,即《巴厘行动计划》。二是《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时间表的结论。三是关于《京都议定书》第9条下的审评结论,确定了审查的目的、范围和内容。路线图进一步确认了《公约》和《议定书》下的双轨谈判进程,并决定于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和《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上最终完成谈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公约》及《议定书》的履行。
照常情景:指不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的发展情景。
77国集团:是由77个国家于1964年3月发起成立的发展中国家集团,现有正式成员134个。中国不是77国集团的正式成员,但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等领域以“77国集团+中国"的形式参与谈判和磋商。
化石能源:从天然矿物源开采的含有能量的含碳材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由地质时代生物埋入地层中经过长期变化后生成的。
可再生能源:可重复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等。
碳汇:本文所称碳汇主要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如植树造林、土地利用管理等。
碳税:对每单位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所征收的税目。
低碳经济:指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当前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发展低碳能源和相关技术,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