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辽宁某预备役高炮师科学编配预备役官兵

陈勇 占广平 王东方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6-1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5月28日,辽宁某预备役高炮师机关检查组,“突袭”所属某团,要求2小时内将一营机动到某地域。战备预案启动后,预备役官兵从四方赶来,集结时间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人员到位率达100%。随后,在另外3个团的检验性拉动中,预备役官兵出动率均达98%以上。看着齐装满员的队伍,师领导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编兵:以能出动为基础

  去年6月,师里组织预备役重点分队进行野外封闭式训练,然而,各团在落实参训人员时都出现了困难。以某团八连为例,该连有40余人集中编组在某民营企业,占员工总数的20%,如按要求参训,企业就只能停工。无奈中,团里只能从其他分队临时抽人凑数。

  为什么编得上拉不出?原来,他们在编兵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兵员素质和方便部队工作展开上,而对于能不能经常保持在位、关键时刻能不能拉得出来关注不多。今年编兵整组动员会上,师领导重提往事并指出,编兵要以能出动为基础,要把完成军事任务要求和后方组织生产需要以及再动员通盘考虑。为此,师、团成立调研小组,分工包片深入到编兵区域内百余家单位,对每个兵员的出动可行性进行评估,将一些军政素质好,但处在重要岗位,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保证随时出动的预备役官兵调整出队。为补上因此所产生的兵员缺口,全师又新拓展了30余家编兵单位。今年编兵整组,该师共调整预备役官兵400余人,兵员专业对口率、复转军人比例等没有降低,而在位率、参训率则大为提升。

  选将:以带兵打仗为准则

  5月10日,沈阳市皇姑区某企业经理杨宝华光荣加入了预备役,成为某连预备役副连长。他不知道,在他的任命书下达前,师里围绕他曾引发过一场争论。

  原来,副连长的位置空缺后,竞争的人不少,其中最具实力的除了杨宝华,还有政府某部门的一位科长。选谁用谁,大家意见不一。不少人倾向科长,因为他入编后,可以给部队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和支持。师长胡德山却力排众议:“杨宝华热爱国防、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而且他的企业中有我们编组的25名退伍士兵。谁能带兵打仗就让谁来当干部!”

  杨宝华入队后,师党委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发现在编组过程中,机关和基层或多或少都存有功利主义思想,喜欢将预备役军官集中编组在少数几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或政府机关职能部门,致使基层预备役干部与战士之间比较陌生,官兵不识、管理不畅。为纠正这种现象,该师要求所属各团和直属队,以“知道兵的基本情况,了解兵的兴趣爱好,掌握兵的流动去向”为标准,对排长、指导员等基层指挥军官进行重新衡量和调整。目前,全师已有60名预备役军官被调整出队或安排到非指挥岗位。新任职军官大多与所管辖的士兵来自同一单位或系统,使利用地方管理资源达到最大化。

  用人:以胜任本职为标准

  5月中旬,某团进行实战化防火演练。整个演练过程指挥得当、分工合理,看不出指挥“战斗”的该团某连预备役指导员张浩上任还不到一个月。

  张浩的上任,过程很是曲折。张浩3年前被编入该连,因军事素质优秀被选为班长。在去年一次演习中,他临时代理指导员职务,率领连队取得了4个全师第一的好成绩。连预备役指导员一直空缺,团里想正式任命张浩为连指导员,这时,却有人提出异议:张浩既不是复转军人,也不是高炮专业,虽然能力出众,但缺少相应的经历。

  经历真的比能力重要吗?师党委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部队精简调整、地方人员流动加速等多种原因,复转军人特别是具有高炮专业的复转军人逐渐减少,一些基层单位为了追求复转军人和专业对口的比率,而对张浩这样的实战型人才重视不够。为此,师党委研究出台了《编兵整组成效评估办法》,对新入队官兵及老预备役官兵全部进行了素质认证、考核,对各基层连采取了不定时拉动点验等,客观衡量各单位编兵整组工作质量。新举措的推行,让张浩如愿以偿走上了预备役指导员的岗位,胜任本职也是专业对口的编兵理念渐入人心。

  来源: 中国国防报 2010-06-03
责任编辑: 唐志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