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敌”情
6月上旬,烈日炙烤“天府之国”,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师网上对抗和实兵演练“战火”也随之点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练,对手跳出了“脚本”,一支活生生的信息化“蓝军”活跃演兵场,缠着部队设险境出难题,逼着官兵随机应变找对策。演练中,“演”的成分大大降低,而“练”战技水平、应变能力等成为训练场上官兵们的共识,“练为战”的氛围越来越浓!
这支被称为“野狼”的“蓝军”由一群佩戴“Y”字肩章的预备役官兵组成。他们来自编组于成飞集团的预备役战炮分队,由于本职就是造飞机,因此人人精通英语、计算机,个个都是“外机迷”,对当今世界各国列装的各类战机战技术性能非常熟悉。这些特点使得“野狼”的想定战术作业都是建立在先进作战理念和一流战机装备基础上,攻击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有这样一个强悍的“对手”,战斗还没打响,“红军”官兵已是寝食难安。
天刚拂晓,“红军”赶在战斗打响前悄无声息将高炮主攻梯队向某无名高地机动,意欲攻其不备。岂料,刚至山谷,“蓝军”模拟战术导弹远程打击不期而至,“红军”瞬间损失30%的兵力。紧接着,“蓝军”派出的数字化单兵引导模拟航空兵再次对“红军”实施追击。电子对抗、网络对攻大战交织打响,没过几招,“蓝军”已6次潜入“红军”指挥网,4次调动“红军”部队……不讲“套路”的多波次袭扰让“红军”精心准备的应急预案无法正常发挥,官兵们不得不振奋精神,正视敌人,拿出浑身解数迎战。
翌日,“红军”官兵早早进入战斗状态,决心背水一战。谁知,“蓝军”模拟的预警机、战斗机、电子干扰混编分布在各个待战空域里,不断交换空域。“红军”不明就里,赶紧调整兵力部署,“蓝军”发现“红军”队形分散后,抓住战机,集中优势空中兵力攻其一点,一举将“红军”雷达阵地和高炮阵地“摧毁”。接连几次较量,“蓝军”的武器像长了眼睛一样,专门破袭“红军”的“命门”。原来,“蓝军”在对抗之前,先行一步获取战场信息,对“红军”雷达、高炮等用频武器装备的部署摸了个一清二楚。对抗展开后,他们将空中侦察、干扰和突击力量混编一处,特种侦察人员则深入“敌”后,实地侦察“红军”,引导空中机群穷追猛打。
夜幕降临,“红军”再次集中主要兵力,向“敌”方防守薄弱处发起猛烈攻击,进展顺利。正当他们高兴时,隐蔽的“蓝军”从侧翼对“红军”突袭,“红军”则以弹炮结合、火力防空与电子防空结合、伪装与防护结合的一体化防护体系拦阻其攻势。一时间,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看着瞬息变化的战场形势,现场督战的师长陈志勇显得有些兴奋。他告诉笔者,过去演练,只是按程序把战术动作做标准,该打的炮弹打出去,不仅看不出真本事,而且无益于官兵危机意识、实战观念的形成。该师在预备役战炮分队组建“蓝军”后,假想敌的真实存在,让官兵们不得不挖空心思想克敌之策、练破敌之招。由于“蓝军”的战技套路皆“师从他国”,了解军事学术前沿思想、学习信息化知识、创新防空作战手段等也就成了官兵训练生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到两年的时间,该师官兵先后与军地科研单位联手开发出“天网一号数字化作战系统”、信息化模拟训练平台、野战指挥系统等投入使用。而这些信息化系统又让训练中的“战争”更为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