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6月2日电(记者王汝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有多项功能,当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附近居民能够在政府组织下,快速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得到医疗、物资、住宿等方面的基本救助。
专家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内,通常配备应急供水设施,有输水管道、贮水池和自备水井,因为地震发生后城市供水系统可能大面积毁坏,自来水指望不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备水井;设有应急供电设施,配备自备发电机,保证在城市电力中断时恢复供电;设立应急通信设施,配备海事卫星电话,保证最急需的通信。
应急避难场所还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比如食品、救灾物品、油料等。还有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广播站、保卫处、消防处等。这些应急功能区均设立相应标志。
较为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都制订有应急预案,编制居民应急宣传手册,以及通知、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场地内功能设置手册,保证应急避难场所指挥机构在灾难降临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使救灾工作有条不紊。
据山东省东营市地震局介绍,东营市从2005年起建设36处地震应急场所,总面积超过174万平方米,可容纳58万人,疏散63万人。设立应急避难指挥中心36个,避难场所标志牌383块,道路标志牌7块。划定应急避难棚宿区48处,应急医疗救护区48处,应急物资储备区18处。安装应急供水47处,应急供电41处,应急简易厕所7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