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2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彦林审议时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具有现实、紧迫和长期的战略意义。正如报告所强调的,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否则,我们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和解决。
胡彦林委员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快构建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机制。目前仍有一些地区不惜开出优惠条件,大力吸引短期的即可见效的投资项目,甚至是重复建设,而这类项目多为资源密集型项目。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拓展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能、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指标,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把这些放在与国内生产总值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级政府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二,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策措施的制定者,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改革创新的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能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健全统一、公平和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第三,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现在科技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这对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最大的人口基数,面临大规模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显得尤其重要、尤为紧迫。我们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