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2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审议时说,张平主任作的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报告,是一个全面、客观的报告。现在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紧迫的时刻,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也到了一个极限。转变发展方式提了很多年,效果不明显,关键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加快体制改革。
吕薇委员说,报告中提到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今天想着重在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
第一,企业改造升级是集约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而不是靠铺新摊子。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土地和环境容量约束不断增加,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顺势进行改造升级。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国家的技术改造政策还是不到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改造宏观政策缺位、力度不够。目前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比较单一,主要是贷款贴息,缺少税收、金融、贸易、标准等配套政策。二是要素瓶颈制约企业的改造升级。企业技术改造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主要依靠贷款;人才短缺,技术改造对职工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但是技术工人的供应远远不足,今天下午和明天都要讨论教育,实际上教育对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非常大,因为我们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有技能的劳动人才;土地的限制,比如沿海地区,工业用地已经很少了,一些很好的改造项目需要搬迁改造,因为没有地,上不了马。三是大部分技改依靠进口设备,国内技术装备供应能力不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反映国内技术装备供应能力与现行节能减排和环保标准不配套。我们调查了一些建材行业,他们想要技术改造,但是找不到适用的设备。我们在江苏看了一个玻璃制造企业,他们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结果找不到设备,花了几千万在广东订设备,结果开发出来不好用,他们又花钱到上海跟一家研究所合作开发。所以,我们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方面还是很缺乏的。四是技术改造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资金分散。技术改造由不同的部门来管,大部分是批项目,普适性政策比较少。
第二,技术改造应该明确重点。现在技术改造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企业设备更新,而是有新的内涵,我认为有六个结合:1.与创新和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相结合,开展产业化示范项目;2.与品牌战略相结合,抓好品牌设计和提升服务平台建设;3.与节能减排降耗相结合,重点支持高耗能行业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项目;4.与优化产业组织相结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技术、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5.与优化地区布局相结合,要鼓励一些企业退城进园集中发展;6.与“走出去”相结合,劳动力成本很高的行业,也可以发展境外的加工外包。比如鼓励国内企业到周边国家办加工园等等,把销售、研发、设计掌握在国内,加工环节可以转移出去。
第三,根据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的需要,确定优先顺序,分类支持。有几点建议:一是中央财政应该建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根据需要,稳定增长。二是出台针对鼓励技术改造和改造升级的财税、金融、贸易标准等配套政策,实行普惠政策和重点支持相结合引导生产要素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要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作用。三是扩大企业技改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应该发展融资租赁。因为融资租赁可以减少一次性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是非常有利的。四是要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减少行业垄断和行政干预扭曲资源配置。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改造升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的改造升级还是由市场来推动的。过去一直说要企业改造升级,搞了很多年,很难做到,但是现在要素成本上升以后,企业自己就去搞技改了,一定要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坚持市场引导,政府因势利导的去支持。当然有一些领域,像环境保护,政府要用规制去引导、推动企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