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问到要害 问出实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现场侧记

宋伟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6-29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6月28日上午9时20分,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座无虚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并进行专题询问的分组会议正在召开。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等部门负责人集中在会场一隅,一面认真作答,一面做着笔记。

  与此同时,在陕西厅、广西厅、湖北厅、内蒙古厅、海南厅等其他5个分组会议会场,针对财政决算的专题询问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胡振鹏委员提问:“2010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2.9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为什么增长这么快?这部分收入中央财政是如何管,又是如何用的?”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答道:“城镇化土地需求量大、招拍挂市场化运作、地价上升等是导致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另外,由于去年开始落实土地成交金一年内务必交清,土地首付款要达到总成交额的50%,这一规定的落实也推动了去年土地财政收入增加较多。在土地出让收入的支出中,征地拆迁等成本性支出为1.6万亿元。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占总支出的8.3%,其中耕地开发和基本农田保护支出778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支出占总支出的27.9%。”

  朱永新委员提问:“财政部有没有考虑从财政体制上着手根本解决中国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财力较弱的问题?”

  廖晓军副部长答道:“去年9月份财政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原来是‘两保’,即保工资、保运转,现在加了一个‘保民生’。为鼓励地方做好这项工作,中央财政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奖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了对地方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根据地方工作实绩实施奖励。对以往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较好的地区,中央财政给予激励性奖励;对存在县级基本财力缺口但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并取得成效的地区,给予保障性奖励,同时加强对地方约束。”

  丛斌委员紧接着问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土地出让收益的10%要用于水利建设,10%用于保障性住房,10%用于教育,这三个10%对现在的土地财政是限制还是鼓励?”

  廖晓军立即答道:这三个方面都是重大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这些方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不是鼓励地方多卖地。

  2010年中央决算与预算比较,有不少支出科目完成情况与预算差距较大,造成年末大量资金结转,钱花不出去,“如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成为委员们又一个发问重点。

  对此,廖晓军答道: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一是要完善预算编制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严格控制代编预算编制规模,提高预算到位率。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减少和控制预算追加与调整。加快预算下达与拨付,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开展预算绩效评价。

  丛斌委员提出,在科技投入上年底拨下来款,到了一定时间就要求花完,否则收回,这导致有些科研项目突击花钱,造成国家财政的浪费。“这一问题是不是预算编制粗糙造成的?”

  廖晓军答道:“仅从经费拨付角度来解决,恐怕效果有限。目前财政部正在研究通过完善预算编制,强化项目经费管理等措施解决问题。”听到答复,丛斌委员提出建议:“科技项目按照基建项目管理的工作思路本身存在问题,科技有自身特点,项目承担单位责任重大。”

  “财政部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严格支出绩效考核评价中做了哪些工作?”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是否用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一个个紧追不放的“提问”,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庄严行使;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实效也在这一问一答中得以显露。

  来源: 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9日
责任编辑: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