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谈“非遗”法出台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2-2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将得到根本扭转

  记者:国务院已经公布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及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地方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王文章:申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确定各级名录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大大促进和带动了各地的保护工作。反对和限制申报工作中的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侧重点。但必须看到,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有的地方和单位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有的甚至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这些做法都是放弃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和责任的表现,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文化部正在采取措施,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

  首先,确保各级名录的均衡合理。严格把握标准,适当控制国家级名录项目数量,努力推进地方名录特别是市、县级名录的建设,使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结构。在今后的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中,将进一步严格把关,对申报热降温,把保护的实事做实。

  其次,进行全面、科学保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别,在现有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标准和实施方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性保护。同时,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规律,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项目采取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保护。从“重申报,轻保护”转变为既重申报,更重保护。

  第三,建立健全名录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退出机制。文化部将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建立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情况进行评估、监督和检查,对保护不力和进行破坏性开发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对于确实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没有资格继续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新华网 2011-2-25
责任编辑: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