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达列力汗·马米汗在审议中说,坚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的主体地位,应该摆到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突出的位置。这在法律中已经明确了,但实际上公益性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现在一部分人把它当成财政的差额拨款单位,有的当成是自收自支的单位。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规定,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纳入财政预算,并保证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各地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更保证不了必要的经费。刚才讲到,作为一个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大部分是差额拨款或者是自收自支的单位,对此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比如畜牧专业推广机构的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占到9.7%,推广的经费财政保障不到80%,财政保障能够得到一半经费的单位只占30%。这就说明,现在农业推广站虽然是确立了公益性,但是这个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一定要坚持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和主体地位,保障必要的经费来源。
达列力汗·马米汗说,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重点解决现在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广大的农牧区是需要一些大学生,而且大量是需要学农牧专业的。但是涉及到编制,所以进不去。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就在农牧区,其中农业推广部门也是一个渠道。现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新疆为例,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在种植业只占30%,畜牧业只占23%,林业只占26%。这几年新疆大力发扬林果业,现在已经达到1600多万亩,而且林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现在1600多亩的林果业面积,所有技术人员加起来不到9000人,按照1000千亩配1名中级技术人员和每100亩配10名初级技术人员的要求差别很大。再有乡镇基层推广站的力量比较薄弱。农业技术人员多数集中在县以上的农业推广部门,而且乡镇农业术推广人员70%是初级以下,所以要重点解决农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性矛盾,现在队伍老化、缺乏新鲜血液,这些问题需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