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9时,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别在东大厅和西大厅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九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并对提出的询问进行回答。 询问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在会议期间提出询问、有关部门到会负责人进行答复,在以往的常委会会议期间经常使用。但与以往的询问注重了解有关情况、操作简便易行、不限特定主题、不作事先安排、答复方式灵活等特点不同,专题询问是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开展专题询问既有利于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推动国务院有关方面改进工作。
人民关注就是人大关注。粮食安全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正是这种“特别关注”,此次专题询问的议题就专门聚焦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面临种粮的比较效益长期偏低,种粮不如种树、不如种菜、不如种草、更不如种楼房。一些传统的粮食主产县普遍反映,政府抓粮食,GDP上不去;农民种粮食,收益上不去。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觉得首先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量,不管采取什么措施,说到底还是依靠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调研在先,询问在后,孙文盛委员的问题透出几分尖锐,“目前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还不足以调动这两个积极性,还有没有更深层次、更长远的保障措施?”
“为了调动这两个积极性,中央财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工作。”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回答说,“这些年来,中央财政和发改委等几个部门每年都在考虑怎么能够提高粮食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比较效益。”胡静林坦言,“我们确实不敢说粮食主产省通过粮食生产能够获得很多收益,但是这几年通过中央财政增加收入,使主产省最大的担忧有了很大的缓解。”
“我个人感觉未来中国并不缺农民,而是缺少合格的农业劳动者。劳动者素质是粮食安全当中一个最重要、最紧迫的要素。”邓秀新委员道出了自己的担心,“我国未来农业从业人员这支队伍在哪里,素质怎么保证?”
“农民的减少是我们的希望,但是农村劳动力结构下降是我们所忧虑的。”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要在继续巩固和办好义务教育以及农村高中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花更大的工夫来培养新型农民。”
“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国际资本进入给我国农业领域带来的风险?”胡彦林委员问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说,“感谢胡彦林委员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各方面比较关注,政策性也很强,也比较敏感”。彭森表示,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妥善研究外商投资农业和粮食领域的相关问题,总的原则是趋利避害。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加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加强在关键领域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规范外资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这些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多大?对今年粮食收成有什么样的预期?”
“最近国际市场粮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内粮价是否会受其影响?今后粮价走势如何?”
“我国多个地区的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损坏程度如何?如今的农田水利设施能否完成抗旱、排涝功能?”
“国家一直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当前我国耕地情况如何?耕地保护还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主粮关系13亿人的切身利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决策与实施过程中,怎样保证公开、公正,怎样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
委员们提问踊跃,应询者回答恳切。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
当会议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时,时针指向了中午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