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6月24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茂东在发言中指出,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一谈到落实科技进步法,往往提出政府投入不足。怎么看这个“不足”?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总量的相对不足,还是没有达到法定要求的“不足”?我们还是来看看近几年的数字。2007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占当年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999.07亿元。2008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2581.8亿元,比上年增加468.3亿元,增长22.2%,占当年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4.12%,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为19.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009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当年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4.0%,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为11.7%。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511.9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2010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预计为1632.85亿元。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科技进步法修订实施后的2008、2009两年,达到了法律第59条规定的“国家财政用于科技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法定要求。当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科技经费投入总是多多益善。但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实现法定增长的前提下,我们要关注的,更应当是政府对科技投入的方向,即财政科技支出是符合法律第60条规定的范围;用于法律第60条规定的六个方面事项的财政资金,各方面的分配比例是多少,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其次,要看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费显著增长,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日趋明显,科技投入与产出比没有明显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人均数量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换句话说,国家的科技经费不断增长,但相对的科技经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滞后,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投入是手段,不是目标,而往往把投入作为了目标。因此,根本上还是要重视对政府科技投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认识上要从重投入、重分配向重管理、重效益转变,切实改变当前存在的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一谈到科技人才,往往就提出高端人才不足。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达到了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并超过了美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达到196.5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159.2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中博士、硕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有2.59万人,硕士学位的有7.22万人。因此,究竟是人才“不足”的问题,还是科技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人不能尽其才”的问题,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能够做深入的分析研究,真正落实科技进步法第48条和第56条关于鼓励科技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以及为科技人员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规定。如果科技环境不好,有了人才也不能发挥作用。如果说高端人才确实存在不足,首先要界定“高端人才”的范围,是否仅指高层次的战略科技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若不足,在哪个领域不足?缺口多大?最好都要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从促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有机结合的角度,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做出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有针对性地调动和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第三,一谈到科技创新,往往会讲拥有多少专利、多少奖项和多少院士等。这样其实是把创新的内涵狭隘化了。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实力。专利和奖励,是衡量科技产出的一项指标,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强弱。没有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当然谈不上创新能力。但对这个“专利”数也要作具体分析,如:有效发明专利占的比重是多少?有效发明专利中,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占的比重又是多少?专利是否已实施并产业化?是否已形成市场竞争力?只有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整体上,我们还是有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认识不足,对创新的真正内涵认识不足的问题。当前,部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评价导向确实还存在着重论文重奖励、轻成果转化的现象,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与产业需求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对此,政府要加强引导,提供创新公共服务。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分类评价制度也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尽快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