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宋法棠委员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调研,我参加了教育卫生方面的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实施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得不好,有的不明确,层层下推,省推市、市推县,最后落实到项目单位向银行贷款,有的贷款也没落实。从我们调研的几个省来看,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53%,包括一些沿海的发达省份,像浙江、山东,落实得也不是很理想。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可能会形成“半拉子”工程,前期进行得很好,后期没有钱,干不下去了。再有,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最后向银行贷款,债务又落到建设单位了,增加了建设单位的债务负担。另外,审批管理上,只考虑到项目主体,而对于配套设施没有考虑,主体建起来以后,没有配套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比如学校、医院,尤其是乡镇学校、医院,很多教师住在县城不住当地,没有周转房,支教、支医的人没有地方住。另外,硬件重视得比较好,软件重视得不好,而且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审批项目大小一刀切,地区差异没有考虑到。
针对配套资金和投资结构问题,宋法棠建议:
第一,要重视并且认真解决配套资金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债券用于这些项目的配套资金。建议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发个文,进一步明确地方债券就是用于配套资金,优先用于民生工程,必须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层层往下推。另一方面,建议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项目免除地方配套资金。有些地方财政连吃饭的钱都不够,再要求配套就很难落实。中央投资的项目免除配套资金后,为了调动地方投资教育、卫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制定教育、卫生发展规划,通过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促进地方投资教育卫生,做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配套资金问题,是当前和下一步需要认真解决好的问题。
第二,对于908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的安排,建议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一是进一步向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教育卫生方面倾斜。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一直是强调的,要淘汰落后产能,有些人员要安置、要培训,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搞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需要国家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另外,教育卫生方面,历史欠账太多,现在我们说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为什么促进消费搞得不是那么理想呢?老百姓有点钱不敢消费,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子女上学,另一方面是看病。如果这方面解决不好,消费也拉动不起来。这些是民生工程,应该有所倾斜。二是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重视软件建设,就是不要光盖房子,要考虑设备购置,支持那些效益大的软件项目。我在甘肃看到省立医院的网络远程会诊,既能够解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又减少了老百姓都往大医院去挤。刚才吴启迪委员讲到的“职业教育不要光建房子”,我也有同感。职业教育要多搞一些设备,特别是现代化的设备。我在甘肃看了一个实验学校,搞的就很好,有现代化的数字机床,上课就在机床那里,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这样培养的学生,社会需要,就业率高。为什么德国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就是因为技术培训上非常重视,所以,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又要重视软件建设。三是在项目管理上,建议注意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闲置资产,使有限的投入能够做更多的事,发挥更好的效益。比如现在有很多农村学校,由于计划生育,孩子减少了,由于出去打工,孩子到城市上学,很多教室闲置了起来,能不能通盘考虑一下,可以建卫生室或者文化室,不一定新建房子。另外,计划生育站和卫生站怎样合理地布局,应该统筹规划,科学地安排,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今年的投资项目和今后的公共投资项目,要很好地研究,做好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