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2009年8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素荣说,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大力发展林业,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林业对防治土地沙化,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湿地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制止风起沙扬,减少沙尘暴灾害的发生。森林可以促进土壤团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藏库和吸尘器。森林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到土壤中去。要密切关注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严重。容易造成农田、草地的生态质量下降,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林业,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对个别生态退化突出地区,更要采取措施,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和影响。要把防范气候变化威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依法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完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以及各种节能降耗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是法律的基本保障作用。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相关领域进行引导和规范,保证气候法律和相关法律的配套实施。现在已经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构建,对于中国未来迈入发达国家,保障中国发展的长期利益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