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2009年8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昨天上午,听了解振华同志“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我赞成这个报告。我的建议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交通运输领域,除了优先支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外,还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业。
我国正在进入机动化社会,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私人汽车保有量近年来更是加速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6467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947万辆。未来10年中国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更大,人民生活更富裕,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左右,约是目前的2倍,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汽车工业也正在成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汽车消费群体快速扩大,科学发展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采用了用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子,目前为止,没能全面突破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汽车制造体系,不仅自主品牌少,而且正在沿袭经济发达国家传统的汽车发展路径。按照现有的技术路径发展,我国到2020年仅民用汽车消费的油品就将达到2亿吨左右,同时燃油排放的温室气体将达到6亿吨左右。鉴于全国性的石油资源短缺和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巨大内外压力,我国的汽车工业必须摆脱传统的发展思路,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如何抓住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全面的技术突破,摆脱传统的汽车技术发展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经济战略问题。发展电动汽车无疑为我国摆脱传统的汽车技术路径提供了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电动汽车,首要的是技术突破,要能够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和自主创新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的技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国形成全新的绿色汽车工业体系;其次是市场接受,让老百姓和社会能普遍接受使用,真正做到“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经济上划算、技术上可靠。”为了实现技术上的全面突破和市场的全面接受,我建议:一是组织国家重大技术专项,类似大飞机项目,实现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跨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出台技术转让、税费减免等激励政策,设立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合作和技术转让,加速电动汽车的成品化进程,提高电动汽车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创新和生产;三是调整燃油税费政策和出台消费引导政策,引导我国广大消费群体购买电动汽车,并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率先购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品牌产品,加速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