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2009年8月2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哈斯巴根审议时说,畜牧法执法检查报告很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各地贯彻落实畜牧法的情况,深入分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思路明确、措施有力、符合实际,我同意这个报告。
他说,内蒙古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面积是13.2亿,其中可利用草地是10.2亿,内蒙古的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在全国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我结合这次执法检查报告,谈一谈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几点建议。近几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扭转了头数畜牧业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推进退牧还草、天然草场保护,发展草原畜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正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正在成为我国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目前,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已具备了年产200万吨肉、900万吨鲜奶、11万吨绒毛和年总增500万头(只)牲畜、存栏规模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的生产能力,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畜牧业尽管有着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不足,草原退化、沙化比较严重,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建议加大对草原畜牧业的投入。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得到巩固,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与此相比,国家对“三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对草原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畜牧业上的投入也大部分用于草原灭虫、灭鼠、畜禽防疫、退牧还草、饲草饲料补贴等,用于牧业生产的资金基本上没有,牧民与农民享受的政策补贴也差距甚大。如种植业的良种补贴,涉及到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多个品种,畜牧业良种补贴只有奶牛和生猪,而在草原畜牧业这些补贴基本享受不到的。以内蒙古为例,涉农的13项补贴中,牧业方面的仅有5项,农民和牧民享有的直接补贴资金比例约为66:1,同时牧民的生产成本和生活开支在增加,政策性收入又没有多少,所以牧民的收入增长是比较缓慢的。“十五”期间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仅5.8%,而“八五”、“九五”期间的增长分别为15.6%和12.4%,增幅明显下降,为了加快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建议落实畜牧法规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草原畜牧业的财政性投入,在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建设、良种繁育和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加快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建议参照粮食直补启动畜产品直补,扩大牧业机械补贴覆盖面,提高大型牧业机械的补贴标准。
第二,建议加强对优良畜种的保护和繁育。实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关键是在控制牲畜投入的基础上加快畜禽良种化,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有草原畜牧业的省区,多年来都选育出了自己的大量的优良品种,内蒙古就有27个优良品种。但是由于地方良种得不到补贴,现在国家没有把这个列入补贴范围,必要的生产设施条件落后、良种推广经费短缺等因素,使得地方的良种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把牲畜地方良种列入国家牲畜良种补贴范围,加快牲畜良种化进程,认真落实畜牧法关于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的政策措施,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地方良种开发利用。
第三,建议按照国家粮食储备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建立和完善肉类、奶类、绒毛等主要畜产品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有效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使畜产品和农产品享受同等的待遇,调动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畜牧业的发展后劲,参照国家实行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在牧区实行牛羊肉、绒毛、牛奶等主要畜产品生产大旗、大县的奖励政策,实现牧业发展、牧民增收、牧区生态改善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