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2009年8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说,听了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很有感想。一方面,我国近30年来快速工业化,正在成为一个污染大国,最近2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也在遭受气候变化的危害。据统计,我国的水灾、旱灾在近20年来都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分布也进一步失衡,南方的洪涝灾害、北方的干旱灾害,甚至去年春节期间南方的冰雪灾害,都和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应该说已经危害到很多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总体上讲,就是水利工程赶不上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治理赶不上环境的污染。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现实、紧迫的问题。
国务院的报告是一个很好的报告,我们已经在积极努力应对,包括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机制,拿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白皮书,并在“十一五”期间,对节能减排有了刚性的指标约束,等等,参加国际合作,做了有益的工作,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显示中国不光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也对本国人民高度负责;不仅仅在解决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也在解决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是国家的发展理念还要进一步明确,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中国传统的讲法就是“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这个新的发展理念应当进一步明确,并且应当具体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方针方面。同时根据这样的发展理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作为衡量发展是否健康的重要准则,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同时实现我国的减灾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和国家的减灾行动结合起来。
第二,要有新的发展政策,在国务院的报告中,已经有很多的新政提出,但是效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近一、二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重化工业上升迅速,在总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发生一些超出预料的变动,这对环境的保护是不利的。就是说,我们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和实际效果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发展政策方面,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把发展新能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次也提出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在发展政策方面,还应该高度重视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十分重要。如果形成了这样一种主流取向,会有利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议确立新的发展指标,即新的政绩指标,包括推广绿色GDP的指标,还应把森林覆盖率、节能减排的指标作为新世纪的政绩指标,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