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张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报告

转方式调结构 力争迈出实质性步伐

秦佩华 毛 磊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核心阅读】

  8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张平表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转方式调结构 进展积极

  统城乡优布局 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和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农业在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

  ——需求结构进一步调整。国家积极采取包括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推动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更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途径。

  ——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大,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自主创新建设继续加强。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推进。科技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完成,“嫦娥一号”探月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继续显现。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作用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一大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2006—2008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关闭小煤矿超过1万处。二是能耗水平进一步下降。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08%,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3.35%。三是污染防治成效明显。2006—2008年,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3.2亿千瓦,脱硫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8%提高到2008年的62%。四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2006—200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6.61%和8.95%,完成任务进度超过时间进度;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下降2.46%和5.4%。

  降能耗治污染 继续推进

  促创新强管理 力度加大

  张平表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存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比较效益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已成为影响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能源消耗偏高、污染物排放多,发展的代价较大;消费率偏低,民间投资的环境还需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报告提出,当前要继续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发挥经济环境趋紧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作用,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集约经营、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力争在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继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抓紧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实施好技术改造专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

  ——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中心环节。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完善和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正确处理保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关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

  ——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

  来源: 人民日报 2009年08月26日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