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8年度审计报告开了一份“改革清单”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6-2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昨天,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显示,在审计的55个中央部门和延伸审计的285个所属单位中,发现违规问题涉及金额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涉及金额4.67亿元;一年来审计发现并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19起,涉案人员221人,其中厅局级官员42人。

  每年6月,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审计长提交的这份报告,是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年度审计报告,前几年备受舆论瞩目的几起“审计风暴”,大多是由年度审计报掀起来的。既然要掀起“风暴”,人们自然想知道,有哪些部门因违纪违规被推到了“风暴”的中心,又有哪些涉嫌经济犯罪的腐败分子在“风暴”中现出了原形。人们希望看到,年度审计报告能够点出违纪违规部门的名字,列出涉嫌经济犯罪人员的名单,如果审计报告中点名的单位和人员不多,点名的力度不够,难免就会让人担心,审计署是否因为受到了巨大压力而不敢碰硬;同时也会招致舆论的批评,仿佛审计署如果不掀起“风暴”,也就失去了年度审计报告的题中应有之意。

  今年审计报告披露了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也照例点出了一些单位的名字,如民航局、体育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物资储备局存在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问题,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广电总局存在多报多领财政资金问题,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资委存在违规收费或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问题。审计报告还坦率地点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教育部、审计署等15个部门本级年初预算有103.92亿元未细化”。不过,从总体上看,较之人们仍然十分关心的“点名”问题,今年审计报告还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强化了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改革建议的工作方向。

  针对财经领域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行为所反映的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今年审计报告重点揭示了当前体制转轨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二是“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三是“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这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关系,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课题。

  今年审计报告提出了五条制度建设建议,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第一条“尽快修订预算法,推进财政管理的统一完整和公开透明”和第二条“进一步加强改进预算管理,切实推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比照世界上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上述两条建议体现的“预算完整”和“预算公开”原则,不但是政府加强财政管理、人大加强预算监督、让财政资源配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根本保障,而且也是动员和吸纳公众参与,推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前提。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我们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预算完整、预算公开的原则,最终建立起符合民主、宪政、法治、保障民生等政治文明价值的现代预算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这样的财政体制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

  改革是当今中国最宏大的主题。08年度审计报告在充分揭示审计问题,全面评价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的基础上,开出了一份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预算完整和预算公开为重点内容的“改革清单”。在今后的年代里,人们一定会像感受前几年审计报告掀起的“审计风暴”那样,切身感受到中国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改革风暴”。(评论员 潘洪其)

  来源: 新华网综合 2009-6-25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