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1届常委会第4次会议>>相关专题>>国务院有关报告

张中伟:加大农业投入 向科技要生产力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9-1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20088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中伟审议时说,农业部孙政才部长报告了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情况,提出了8条措施,我认为切实可行,表示赞成。

  他说,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再谈点补充意见。增收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扭转了农民增收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农民增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应该说,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成果就是农民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收入得到稳定增长。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农民增收已经形成了四大收入来源,即家庭经济、劳务经济、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我认为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今年我国在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0%以上。这说明由于农民增收的渠道比过去多,增强了农民自谋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下,劳务经济、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快。孙政才部长的报告中提到,2004年至2007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1.9%,这是农民收入当中增长最快的。

  张中伟委员说,前不久我们到内蒙古调研,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城乡统筹、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带动农民增收,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3.2%。今年上半年农民劳务收入达到573多亿元,比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还要多。如果没有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就不可能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所以,对农民增收的难度不可低估。我认为还是要抓改革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农业方式转变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要发展适度规模经济,除了抓体制机制创新外,还要抓科技创新。我认为,当前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着“三低”,即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素质低。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要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向科技要生产力,把着力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

  他说,在农业科技方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特别要注意发挥省、地区域性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人大代表也对此提出了专门建议。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现在农村是以户营为主,要使科技能进村入户,必须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最薄弱的环节就推广环节。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科技知识。要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劳动力相对富余,但是人才非常紧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培养新型农民。“要致富,学技术”,是人心所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是非常紧迫的。孙部长在报告中也讲到,要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据农业部的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过培训的平均月工资是1486元,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多293元,高24.9%。现在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运用基层农民服务体系这个平台,鼓励学农的大中专毕业生,献身现代农业,为农民搞好科技服务,解决农业推广中的人才断层问题。要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所在。此外,要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必须有法律保障。因此,我认为农业投入法的制订势在必行。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8年9月17日
责任编辑: 刘静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