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6月24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刘振伟委员审议时说,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报告,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报告,我完全赞同。
这次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多,抢险难度之大,重建任务之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党和政府以人为本,表现出了高超的危机处理能力;人民军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部队英勇无畏,表现出了良好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医护工作者积极抢救伤员,挽救生命,表现出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兄弟省市捐款捐物,帮助恢复重建,海内外同胞心系灾区,捐助赈灾,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奋力自救,表现出了坚强的国民意志;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发挥着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国上下,共同谱写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代强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充分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党、爱民的政府、英雄的军队、伟大的人民的形象,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有三点建议:
一是要认真总结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全党、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高度凝聚力,以及刚毅成熟,不屈不挠的斗志,充分展示出坚强的国家意志和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而不屈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精神,但当这种精神有了爱国主义这个核心之后,民族精神同民族生存、民族发展、民族复兴融为一体的时候,民族精神就有了灵魂,就成为精神支柱,就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要认真总结,使之发扬、继承。
二是要加快发展地震科学研究。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所有自然灾害之首。因此,应当集成各学科攻关,包括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数学等,推动地震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同时,要强化防震意识,在城镇建设布局、工业布局、建筑物防范等方面,积极考虑和应用有关预防地震的成果。要加强防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意识。
三是对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体制、使用问题等要认真研究,以保证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去、用得上,保证行动上的统一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