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1届常委会第3次会议>>相关专题>>国务院专项报告

提高建筑设防标准 减少灾害损失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8-2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2008624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曹莉莉说,回副总理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讲得很好,很全面。“5·12”灾难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进行了重大部署,及时深入灾区,以人为本地开展了大营救,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体现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

  她说,回顾这次地震,现在应该是更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她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自然灾害管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需要制定自然灾难管理的基本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在抗震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灾害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制度、组织指挥、资金筹措,最重要的是有关灾害管理组织和灾害防御预算方面的内容。对已有的抗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重新审议,补充、完善和提高,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具有实效性的全国性法规。提高依法管理国家的认识,指导政府部门、厂矿企业,包括居民在重大灾害面前作出紧急反应和处理。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制定。

  第二,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发生自然灾害,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平常主要是起到预警、监控的作用。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出了事情的时候紧急启动,行动很快,但是事情一过去,平常做什么呢?怎么监控、怎么预警、怎么咨询?在这方面没有制度,也没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建立灾害信息系统。从这次灾害信息工作的角度看,还存在一定问题,包括起初的统计不全、数据不准、信息迟缓、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地震、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民政、广电、报社等部门都开展了部分信息的收集,但是信息不能统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还有小道消息的干扰,这些方面都使社会公众无所适从。

  第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提高公众的防范风险意识教育。从娃娃抓起,把宣传普及工作贯穿于中小学校的各个环节。从基层抓起,乡镇、街镇、社区的普及工作也要大力加强,让民众了解当地易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预防措施、自救手段等,增强避险意识和能力。

  第五,要提高建筑设防标准。我国处于地中海地震带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之间,是地震的多发区之一,加之我国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对集中,建筑设防标准和质量要求应该提高。汶川大地震中,除了一些确因建筑问题坍塌的楼房外,很多瞬间倒塌的房屋都是小城镇和农村的住宅。死伤的群众多集中在城镇和农村,现在的抗震设计主要还是在大中城市有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没有涉及到乡镇和农村,特别是农民的住房没有抗震标准。要吸取这个教训,提高部分抗震设防标准,尤其是对于人员密集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要提高标准。如何使公共设施按照国家的要求建成标准建筑,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使学校等能够成为避难所。

  第六,提高国家防灾减灾的装备水平和能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信息不畅、物资供应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除国家和省一级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外,各区、市和容易发生灾害的偏远县都应该有救灾物资的储备库。同时应该建立专业和志愿者结合的救援队,每年对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和训练,提高他们救援和示范的能力。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8年8月25日
责任编辑: 刘静波
相关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
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回良玉作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