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监督

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

——近年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综述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民日报 2014年4月20日

    本届政府把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的创新举措。2013年本届政府履职伊始,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复杂形势面前,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多运用促改革、调结构的办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立足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赢得主动、搞活全盘的“先手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中焕发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突出特点是把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这也是本届政府改革思路的重大创新。

    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幅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对确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简化程序、限时办结。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或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一律下放地方。三是进一步清理取消评比达标表彰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四是加大非行政许可审批改革力度,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各地也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总体上看,政府职能转变的进展和成效超出预期。改革的强烈信号发出后,对市场预期、市场活力和社会资本的调动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投资、财税体制改革和工商登记制度、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的协同推进,进一步为企业松了绑、为市场添了力,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去年全年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着眼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改革在广东、上海、北京、福建等地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效果。2013年前三季度,广东省新登记各类企业同比增长30.6%;上海自贸区2013年第四季度注册企业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1倍。除了试点地区,还有14个省区市有序开展了此项改革。

    为扩大改革成果,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这项改革作出部署: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三是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四是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201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3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坚持“放”“管”结合和管理方式创新。一边坚决放、一边加强管是这次改革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都做圆了,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一是创新监管方式。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转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信用监管。强调监管要重规则、重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强调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把市场监管重心下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逐步做到疏而不漏。三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强调政府要腾出更多精力管宏观,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维护中央在宏观调控上的权威性,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四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根据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加快配套制度和法规建设,促进依法管理和法治政府建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简政放权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必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作者 乔尚奎 单位: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

责任编辑: 王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