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让英国小伙子体验中国茶道
■霍家大院的80岁老主人想让外国游客体会纯正的四合院美景
六个国家的14位外国游客同住一个大院 自己收拾屋子、吃饭、出游———
新华网消息北京青年报报道,喝中国茶、逛故宫、看奥运比赛……这两天“前马厂胡同9号”的奥运人家里格外热闹,来自新西兰、法国、英国、荷兰、瑞典、德国等六个国家的14位外国游客都住在这里,让这个小小的庭院颇有几分迷你“联合国”的味道。虽然大家言语不同,但相同的欢笑声却感染了每一个人,中式四合院里弥漫着异域的温馨。
■三天学会两句中国话
早上8点,清晨的阳光已经撒满了小小的四合院。但除了黑羽黄翎的鹩哥独自在一人高的大鸟笼里蹦来跳去,不停地说着“你好,你好”之外,院子里仍是一片寂静。院子的主人、已经80岁高龄的李秀实老人挨个给院子里面的鸟儿喂食,女儿王克俊则忙着做早餐并招呼记者落座,进进出出之间她们都刻意放轻了脚步,“这几个孩子昨天回来的很晚,今天可能要多睡会儿了。”李秀实老人轻轻地指了指旁边的几间客房,压低了声音对记者说道。
不一会儿,南厢房雅轩小屋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来自英国的小伙儿汤姆看到院子里面的记者并未惊讶,只是冲大家微微一笑,然后走向北面的屋子,那里有主人特意给他们晾好的白开水。路过笼子里面的鹩哥时,他笑着用中文跟它说着“你好,你好。”可惜鹩哥光顾着吃东西,没有理他,“他不喜欢我!”汤姆无奈地耸耸肩。这个大男孩来自英国剑桥,趁着暑假来北京旅游。在朋友的介绍下,他住进了这个北京最火的“奥运人家”。虽然才在北京呆了三天,但他已经去逛过了紫禁城、景山等景点,下一个目标是长城。“你好。谢谢。”汤姆常常重复着这两句话,他告诉记者,三天里他就学会了这两句中国话,但是非常有用。只要自己笑着跟别人说这两句,别人都会非常热情地回应他。
■跟鸟笼里的鹩哥学习中文“你好”
■四合院内的红色花轿成为英国小伙子非常感兴趣的物件
■一进院门就脱鞋
8点30分左右,新西兰的小伙子拎着球鞋走进了院子。“Hi!”他向大家简单打了个招呼,手中还拿着一个咬了一半的蟠桃。“这些外国游客都特讲究,看着我们院子很干净,他们每次一走到院门口就脱鞋,然后拎着鞋光脚进院子。”穿着素色旗袍的李秀实老人笑着站在天棚架下,看着这些外国人进进出出。院子东西两侧分别摆了一辆洋车和一顶牡丹花轿,这两件“古董”是外国游客的最爱,他们常常围着洋车、花轿嬉戏,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汤姆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坐在了古旧的洋车上,冲记者作了个鬼马的表情。但对于牡丹花轿,他显然有些不知所措。听说这个是古代迎娶新娘子的坐骑之后,他点点头会意地说出了“car”这个单词。李秀实老人出身大户人家,至今仍保持着穿旗袍这个习惯。这个四合院是老人的外祖母留下的院子,2004年李秀实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重修了这座已有150余年历史的四合院,雕梁画栋都请的是专业人士,还专门让人给每间屋子题了名。整个四合院380多平方米,有六间客房,每间客房都设置了独立的卫生间,可以接待12个人。当初,就是在老人的坚持下四合院才参加了“奥运人家”的评选。“奥运会百年不遇,我已经八十岁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李秀实老人告诉记者,院子里的洋车和牡丹轿虽然都是从别人手里淘来的,但都能引起她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我就是坐着这种洋车去上学的。这种轿子也是以前老一辈人都用过的。”老人摸着洋车说,她希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没有什么比让他们亲眼看这种最民间、最传统的东西更能打动她们的了。
■英国小伙子幸运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门票
■英国小伙子体会中式床榻
■盘腿品尝中国茶
上午9点,王克俊阿姨沏了一壶茉莉花茶,坐在罗汉床上慢慢品尝。正好从院中走过的汤姆看了后,乐呵呵地走进屋。阿姨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喝茶,他点点头。看到阿姨盘腿坐在罗汉床上,汤姆也笑着脱掉了鞋,想盘腿坐好,没想到腿却怎么都盘不起来。“哦,我太僵硬了。”汤姆笑着摇摇头,只能放弃。“你也可以这样坐。”阿姨见状换了一种舒服的姿势,将垫子靠在墙上,脚伸向前半躺着坐下。“我喜欢这样坐。”开心的汤姆靠着垫子,舒服地将腿伸了出去。
“中国茶,我还是第一次喝。尤其是用这样的杯子,很有中国味道。”端着青花瓷的杯子,汤姆学着阿姨的样子先闻了闻茶香,然后轻轻品了一口,“味道很不错。”除了游览老北京景点外,汤姆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呆在四合院里,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一起聊天。“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非常开心。”汤姆指着北面正房告诉记者,里面住着的新西兰朋友有很多张奥运门票,他正计划跟他买一张自行车赛的票,下午去观战。他说,没想到这里会住着这么多国家的人,虽然时间很短,但大家已经成为朋友,过两天他们还相约一起去爬长城。“还有,每天都会看到跟你们一样的人,我也很开心。”汤姆笑着说,四合院里几乎每天都有记者来采访,跟他们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很喜欢跟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能让自己对中国有更多了解。■文/本报记者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