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如何理,怎么顺?
从历史方位看,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重要时点——“迅猛发展的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的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难得机遇,却也充满挑战。中央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那么,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两化融合”?
全国人大财经委通过对湖北、天津、广东、陕西、辽宁、重庆六地的实地调研,带回了这样的地方共同心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政府之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松绑绳,当裁判”——既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企业推动“两化融合”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者”。“市场之手”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当主体,作决定”——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主体,又要建立主要由市场来提供专业信息技术服务的科学机制,让“两化融合”通过“市场之手”得到充分体现。
呼声一: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企业电子信用体系和商业信息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各级政府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政策和管理体制仍有待完善。比如,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不够,呈多头垂直管理,相关政策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比如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围绕智能制造,发改委提出“集中政策资源支持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发展,通过投资引导,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安排项目支持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改造”;财政部提出“通过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装备等试点示范”;科技部提出“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强化两化融合技术支撑能力”;工信部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等。各部门都有一些相关项目和投资计划,但面对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起点高、技术复杂的重大问题,各部门之间协调、分工不够,容易形成重复投资造成资金浪费,也很难形成合力。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提出建议,应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重大项目,加快编制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并与“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做好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财经委的调研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议明确专门机构对全局进行统筹协调,实施有力的组织领导。将各部门分散的资源和有限的力量进行集中整合,制订操作性强的“两化融合”顶层设计方案,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充分发挥政府对“两化融合”发展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科学统筹作用。
同时,地方反映,政府做了大量产业发展的事情,但对发展环境的培育却做得不够,企业主体地位还不突出,配套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两化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交易环节和业务需求,现有政府的监管难以满足需要。在调研中,许多地方都指出,现有的政府监管中,缺少企业的电子信用体系和商业信息保护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化融合”的推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晋湘告诉记者,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电子信用体系和商业信息保护机制,使企业对推进“两化融合”没有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这些都需要政府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呼声二:让企业成为主体 政府还需加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推动“两化融合”的主体。在推动“两化融合”中,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主体,这既是调研组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各地方在调研中谈论和探讨比较多的一个方面。
调研组在广东实地调研时了解到,广东正在加强“两化融合”政策扶持,在项目用地、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优势产业增资扩产、提质增效。加强广东省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资、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等资金统筹,集中投向优势企业、智能制造和新业态的提升改造及培育工作。用好国家、广东省在财税、土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建产业基地和招商引进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推动一批投资强度高、带动能力较强的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优先获得用地指标,重点支持投资强度达到500 万元/ 亩以上、粤东西北地区300 万元/ 亩以上的优质技改项目。同时还开展“两化融合”牵手工程和巡回宣讲,在广东省分片区组织10 场“两化融合”成果推广交流活动,搭建传统企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沟通服务平台,推动2000 家传统企业与200 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牵手合作。开展10 场“两化融合”巡回宣讲,重点讲授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模式、产业扶持政策,为企业现场解答问题,培训企业董事长、总经理、CIO(首席信息官)不少于2200 人。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则介绍,重庆市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提升重庆市工业产品、骨干企业、主导产业链以及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并开展精益智能工厂试点,探索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精益智造咨询服务机构对接合作模式,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工业企业走出一条“两化”深度融合之路,全面提升重庆市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则向调研组提出了应大力推动基础数据共建共享的建议。负责人指出,应整合信息资源,做好大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挖掘、应用和安全,维护好基础数据库。整合健康、教育、社区等民生领域的公共大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在能源、金融、环保等领域开展行业大数据试点。
对此,调研报告指出,政府要在规范相关市场行为的基础上,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服务。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推动“两化融合”的紧迫感、危机感,对企业的相关投入给予普惠性的政策优惠,让企业舍得加大信息化投入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使每个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融合发展。
“企业并不是建立网络,增加电脑、应用管理软件、存储和交换数据就实现信息化、实现‘两化融合’了,这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一是要变革企业结构,建立适应智能制造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二是创新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使企业构思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应用和创新过程建模、三维建模、逻辑建模和系统数据管理等工具;四是构建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数据感知、传输、分析,硬件、软件之间的智能通信;五是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如智能数控机床和 3D 打印设备)和机器人技术;六是要创造更加灵活的工艺流程,适应于个性、多样化产品的制造;七是建立各类网络专业服务平台,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资源共享。这些都需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动‘两化融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如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企业主导建立和完善各种网络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李晋湘强调,“在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是依靠改革和创新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百姓造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呼声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亟待满足
广大中小企业是“两化融合”的重点,也是难点。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广东调研时,很多中小型企业反映,企业有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但企业规模小很难单独搞一套信息系统,又不敢租用现有的商业平台的云服务,担心对方信用可能存在问题,企业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
调研报告指出,应当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方面的公共服务,强化鼓励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湖北省武汉市爱民药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谈到了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负责人认为,不实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谈不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然而,中小型工业企业面临的一个最实际问题,就是制造业多为传统产业,对于信息化的认知度低,如何在相对薄弱的信息化基础上打造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如何在资金困窘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咨询、软件和相关服务?这些都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所碰到的共性问题。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在展示可弯折的石墨烯触摸屏(右)和首批量产的石墨烯手机(左)。摄影/ 刘潺
负责人进一步指出,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的资金引导力度、实施指导力度、示范推广力度,破解企业在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原动力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的难题,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应用水平、示范作用、推广速度。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重庆市按照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重庆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正在加快工业云平台建设,为重庆市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工业创意、工业设计、移动决策、精益生产、产品检测、电子商务、工业物流、产品追溯等云创新服务,有力促进重庆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精益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文/ 本刊记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