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资委在渝考察三峡库区地灾整治情况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杨冰)5月12日至14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王鸿举、陈希明、王庆喜,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雷加富等率考察组,在三峡库区考察地质灾害整治、文物保护工作。
三天时间中,考察组成员到忠县、云阳、万州、奉节、巫山,考察了张飞庙文物搬迁保护工程、万州滨江路建设工程、奉节白帝城地灾整治工程、巫山小三峡生态保护、大昌古镇迁建工程等,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了解。
据了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峡工程建设至今,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实施了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已投入资金113亿元。 库区共完成地质滑坡防治工程397处,完成高切坡防治项目2874处,完成库岸防治204千米,搬迁避让7万余人,设立251个专业监测点、3113个群测群防监测点,建立完善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
但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三峡工程后期,将着力进行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将在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建立生态屏障区。重点建设水库周边100米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带,达到保持水土、降解截污的目的。
同时,实施生态屏障区散居人口有序转移,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对大部分消落区实施保留保护,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干扰。对重点部位消落区,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治理,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加大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国人大环资委部分委员,部分省、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和环资委工作人员参加考察。
编 辑: 王伟
责 编: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