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湖南 > 新闻报道

教育发展迈向4%新时代

来源: 湖南日报  浏览字号: 2013年03月16日 10:33

  2011年9月20日,花垣县雅桥学校的师生在搬运获赠的“绿色电脑”。当日,花垣县“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第二批绿色电脑赠送发放仪式在该县图书馆举行。(资料照片)(张耀成 摄)

  3月13日,保靖县昂洞乡太坪村小学学生在寻找春天的奥秘。时值春暖花开,该校因地制宜把自然课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让学生增长知识。(田亚君 摄)

  黄伯云代表 (张目 摄)

  罗和安代表 (赵持 摄)

  蒙兰凤代表 (赵持 摄)

  本报记者 冒蕞 张斌

  【背景】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超过2万亿元,多年的愿景终于变成现实。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过去5年,湖南深入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有效对接产业发展。2011年,湖南教育总投入达到798.76亿元,比2007年增加379.13亿元,增长90.34%。2013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目录中,“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500所和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200所”赫然在列。

  大风起兮好扬帆。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继续强教育、惠民生成了三湘父老的共同期盼,也是实现湖南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两会上,在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在新的起点下如何建设教育强省。

  【观察】

  更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南大学原校长 黄伯云

  我们国家的GDP总量很大,占GDP4%的财政经费投入,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常说“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定是依赖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创新这几个方面,而高素质的人才则是确保我们能够朝着这几个方向进步的根本。

  从湖南来看,这几年我们取得了4500多项科技成果,授权专利6.8万件,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育种等重大成果。创新型人才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最近的几则关于两个美国小孩子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他们一个才18岁,一个才15岁,却分别自主设计出了小型核反应堆和开发出了新型测癌试纸。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应该思索: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是应该朝着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方向去做一些调整?

  兴趣是学习、求知的最大动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理念上作出调整,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知识、新鲜的信息,引导学生形成兴趣,不能因为怕影响考试成绩就抹杀学生正常的兴趣爱好。我们的家长也应该重视孩子兴趣的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地跟风式地为孩子设定一些兴趣。政府应该在教育改革上做文章,引导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形成支持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就能更加鼓励和支持这些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时也要强调道德教育。要认识到一个没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即使学识出众、能力超群,也无法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确保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罗和安

  近年来,我省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在振奋欣喜的同时,更要重视把这笔钱花好、花出效益,确保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建议省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机制,成立高规格的专项领导小组,将各部门与教育相关的项目与经费统筹起来,统一纳入全省教育经费的使用范畴。杜绝出现“各自为政,分散作战”的现象。同时,可以编制统一的教育经费使用规划和年度实施规划。在全省建立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并依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各类教育的改革内容和发展任务,做一个中长期(5年或10年)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

  要形成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防止教育经费被截留、被挪用到别的领域,确保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地用到教育上。针对一些浪费教育经费,将钱花在建设豪华校门、盖漂亮大楼的现象,我们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效益考评体系,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

  不能忽视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小校长 蒙兰凤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的教育经费投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是我们教育界的“福音”。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大的问题还是存在。比如我工作的学校虽然位于县城,但所获得的补贴仅有生均经费一项,这笔有限的经费基本上都投进了教室改善、添置校车等教学硬件设施领域,很难有多余的钱投入到师资力量提升这个方面。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或者同一省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其经济总量大,地区生产总值4%的投入就意味着一笔充裕的资金投向了教育。反观落后地区,本身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总值基数小,投向教育的经费也就相应地变小了。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就存在不足,欠着发展的“旧账”,在这种情况下,更难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落后地区的学生资质不比发达地区的差,而且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好学的精神也非常强。改善他们的教学设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老师,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科学的统筹机制和评估机制,确保财政支持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而避免财政投入上以各地生产总值的4%为标准“一刀切”,产生发达地区资金“花不完”,贫困地区“没钱花”的窘境。(冒蕞 张斌)

编 辑: 孟玉
责 编: 孟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