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想在“家门口”找事做
肖安江代表 (张目 摄)
【百姓呼声】
我已50多岁,与侄子一起现在广东东莞莞城区一个建筑工地上当门卫,月薪2000多元。工作虽然轻松,也有保障,就是蛮挂念留在村里的一家老小。特别是前段时间,老婆做了个手术,我又不能赶回去照顾,心里特别难过。但是,为了给老婆赚点治病的钱和养家,我又不得不坚持。
在东莞,像我这样情况的老乡不少。其实大家都不想在外打工,毕竟在外打工不能打一辈子,哪一天走不动了还得回到老家挣钱过日子。所以从内心来说,总想在家门口找点事做。这样一来,既可照顾家里,又可打理田土,还可以挣点工钱,但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真心希望政府能想些办法,让我们这些农民工能在家门口找点事做,不用再到外面去打工。
蓝山县早禾办事处尧仁村村民 李正强
【回音】
发展村镇企业让农民就地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肖安江
这位农民工反映的问题是当前非常普遍,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务农收入低,当地又不能提供就地就业、获得其他收入的机会,只得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他们的打工收入根本无法负担一家老小在城市生活的开支,被迫将老人、小孩以及妇女留在农村老家,成为我们所称的“留守人群”,常年饱受思亲之苦。因此,我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发展村镇企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
像我所在的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以前是娄底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积极招商引资,我回石门村投资兴办了涟源市宏宇搪铝工业有限公司,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就地就业,带动有关配套、服务产业2000余人就地就业。现在石门村成为了全国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一些贫困家庭问题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不过,发展村镇企业虽然是条光明大道,但与在城市工业园兴办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支持乏力、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吸引人才等问题,以致阻碍了村镇企业的发展,农民也就很难有就地就业的机会。所以,在村镇企业创办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增强村镇的产业承载与人口集聚能力。同时,完善创业金融服务,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包括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回乡创业的农民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率低的贷款。此外,优化村镇企业发展环境,按照一切从快、从优、从好的原则,推行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审批程序,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培育引导村镇企业,使之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样本】
桃源:力促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桃源县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该县将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该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开发区,先后成功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他们实施项目带动就业战略,力争企业落户一家,上门联系一家,增加就业一批。在部分规模企业建立用工信息监测点,定期发布空岗信息,组织农村未转移劳动力参加县内各类劳企对接会,确保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
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转岗”,培育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业,积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形成桃源大叶茶、竹业、烟业、鞭炮制作、小作坊、乡村旅游、水产品购销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和流通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大批工作岗位。(刘文韬 张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