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农业强省冲锋号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热议“三农”话题
农业现代化
家庭农场
热议
《报告》摘录:近些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湖广熟,天下足”。天下粮仓,重在湖北。农业大省如何迈向农业强省?传统农业如何跨向现代农业?连日来,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三农”话题深入讨论,献计献策。
热议点
粮食生产盼望“十连丰”
【画面】春分时节,宜城市雷河镇辛常村农民童启国的麦地里,400亩麦苗突突地往上长。由于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耕地松土,补施肥料全部用机械操作,童启国一个人四五天就把这些活干完了。“中央和省里的一号文件鼓励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者,这合了我的心愿。争取继续加大种植规模,种它三五千亩地应该是没问题。”童启国满怀憧憬。
【背景】通过土地流转,我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达到758.1万亩,同比增长13.8%。据农业部门估算,截至目前,我省农村专业大户达到9.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0多家,进入全国前十。
“春晖模式”、“禾丰模式”等一大批高效而有益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去年,《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出台,这是我国关于土地经营承包的第一部地方条例,为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2年,我省粮食总产488.36亿斤,比上年增加10.7亿斤,粮食收购275.5亿斤,同比增加13.3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增。
【观点】“粮食增产靠科技,科技兴农必须搞大农业。”67岁的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代表说,“今年‘一号文件’的重点是科技兴农。如果还是小农经济、千家万户的种田方式,如何实现?”他建议,大力推广农业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他同时建议,比照国家对师范院校的扶持政策,让农业院校免费招录涉农专业的学生,“这样农村科技队伍才能逐步壮大。”
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代表说,新农村建设、粮食增收要靠大批职业农民,但目前无论是数量或质量还远远不够。培养适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已是刻不容缓。“在国外,职业农民都有证书。比如说欧洲的一些国家,一个青年要当农民,必须经过农业培训,取得资格才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代表说。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永宏代表建议,充分发挥移动信息化在助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将信息化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
热议点
农民收入倍增“九连快”
【画面】“王玉兰,分红602元,消费卡100元。”1月4日,湖北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终分红兑现会上,62岁的王婆婆乐得合不拢嘴——“田地入股后,我一个人在家带孙子,不种田还有收入,太划算啦!”
采取“租金保底+盈余分红+打工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该合作社不论盈亏,须按每亩每年180公斤中籼稻的国家保护价支付村集体、农户的流转土地租金,由农民自主选择兑现实物或现金,在合理提取公积金、风险金、农机具折旧费等之后,剩余利润按股权同比例分红。社员还可到合作社里打工获得收入。【背景】每年年初,省委、省政府都会对全年如何大力度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体部署。我省涉农收费项目已经由过去的几百项减少到几十项。
201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851.71元,比上年增加953.8元,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我省农民收入连续九年实现较快速度增长,总额在中部六省居第一。
【观点】嘉鱼县官桥镇官桥八组组长周宝生代表、襄阳市林业局局长周建元代表呼吁,农村目前发展再生产的能力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要实现农民收入倍增,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代表说,除了政策扶持外,要实现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农业内部挖潜。一方面,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直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务农的问题,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近年来,一些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产品滞销时有发生。农民要加强联合,要组织更高层次的农民合作社联社,才能持续稳定地增收。”张晓山代表呼唤同类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地区一级甚至更高层次的农民合作社联社。
热议点
农业产业化嬗变“九千亿”
【画面】10日,位于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粮食深加工园区,机器轰鸣。在这里,一粒稻谷经历如下裂变:收购——加工成糙米(或直接加工成精米出售)——以糙米为原料加工成糙米卷等休闲食品。稻谷加工成大米的废弃物稻壳,用来烧锅炉,取代燃煤;碎米,用来提取大米蛋白和结晶葡萄糖;米糠,通过压榨提炼出米糠油,用到公司的糙米类食品生产上面……“一斤稻谷,经过我们的产业链深加工后,毛利可达9倍,纯利可达5倍。”福娃集团董事长谢松柏说。【背景】农产品加工产值,历来是衡量农业强弱的重要指标。2012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食品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粮油工业跻身全国“四强”,大米和菜籽油加工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今年,我省将延伸粮油、果茶、畜牧、水产等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扶持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万亿元,为全省“竞进提质”提供有力支撑。
【观点】“中小企业多,知名品牌太少。”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代表说,推动产业发展,需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李健认为,目前湖北在农产品深加工上还是缺乏智力支持。例如以大米加工而成的饮料“米汁”,早已在日本、韩国等地流行,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却不多,未来政府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些研究性项目,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代表说,稻花香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绿色种植——食品加工——全混饲料——规模养殖——有机肥料”的五级循环,形成了一个以发展“绿色安全食品”为核心理念的完整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链。他建议国家将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纳入新农村建设给予重点扶持。(翟兴波)
编 辑: 孟玉
责 编: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