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一群跟数字“过不去”的人
图为李斌代表(右)与张全代表在交谈
图为李林代表
图为曹可凡代表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接近“尾声”,连日来,在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讨论现场,代表们审得认真,议得热烈,批得中肯,甚至不乏尖锐言辞,让人印象深刻。
3月7日上午,上海代表团分组审查《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会议才开头,平时话语平和的李斌代表就提出疑问:“财政部的预算报告中,财政对科技投入后,有多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以往相比,现在的科技转化率有什么变化?”
李斌代表是长期扎根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为人一丝不苟”,几位熟悉他的随团记者评价他,“认真,几乎是他的特有基因。”头晚,李斌代表仔细阅读了两个报告,对科技投入的“后评估”有了想法。审议“中场”休息时,不甘休的他又向现场财政部人员仔细询问,担心“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后,研究成果还放在那不流动。”
审查发言中,李斌代表还“揪”出材料中一处错误,在提供给代表的一本厚厚的补充材料中,他发现,2012年某项科目的支出数字,再次出现在后面一处对比数字中时,前后数字不一致,“是算错了?还是印错了?前后处肯定有一个错误。”现场听会的财政部工作人员立即表示,中午回部里仔细核对,下午给代表准确答复。
下午审议一开始,财政部工作人员就表示,经过认真查对,后一个数字印错了。“上海代表团的水平确实高,审得深入、仔细。”
每次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报告,不少代表抱怨数字太多,有点看不大懂,这也越发考验代表的“发现力”。3月6日下午审议现场,中科院院士李林代表就提出,报告中两个关于GDP的数据似乎“对不上”。他说,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增加到51.9万亿,增加了近100%,算下来,年均增长率应在15%左右,但报告说5年来GDP平均增长9.3%,“这两个数字显然不一致”。
李林代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发现,引发了多位代表的关注,大家讨论了十来分钟,依然没得出个所以然,于是,拜托到场的财政部工作人员回去寻求解答。
第二天上午审议开始前,财政部的解释还没到,李林代表已经自己找到了答案,“既然大家都觉得是个问题,我昨天回去就好好算了一下。”他说,“如果按年均9.3%增长率,GDP累积增长56%,但从26.6万亿到51.9万亿,实际增长是95.1%,相差了将近40%,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他仔细研究后说,“GDP总值是不包含物价因素,而GDP增长,我现在理解,它是扣除了物价因素。”
随后,李林代表把GDP增长、CPI、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仔细“演算”了一遍,现场不少代表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连日来的审议现场,代表们不讲空话,不发空论,恪尽职守,没有马虎。新任人大代表曹可凡深有感触地说,“大家的建议经过深入调研,论据充分,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对工作不足提出尖锐批评,最终在会上集思广益,综合各代表专业化的分析后,提出中肯可行的建议。听取了代表的建议和议案后,各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详尽解释,并予以详细记录备案。人大与政府间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处处可见。”(刘华宾 刘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