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团开放日
北京去年在环境方面投入超100亿元
下一步将集中财力加大治理力度
6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北京团开放日。陈吉宁代表被记者包围,就高校在地区发展转型中的作用回答提问。(戴冰 摄)
在北京团开放日上,本报记者吴迪(中)举手向代表提问。(戴冰 摄)
时针指向下午4时30分。当北京团分团审议主持人梁伟宣布会议结束时,现场数十名文字记者争先恐后地围向会场中央坐席,抢占有利地形。他们身后,摄像、摄影记者早已架定机器,摆开阵势。清脆的快门声提示大家:即将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昨天是北京代表团媒体开放日,近百名记者如约而至。“你准备问什么?”大家通过简单寒暄私下探底。这场新闻竞争将揭晓一个答案:首都哪方面的问题最受社会关注?
北京电视台记者首先发问:“北京发展中需要财政经费倾斜的薄弱环节有哪些?”
市财政局长杨晓超代表回答干脆:从大家目前关注和实际感受来看,大气和污水治理等环境问题十分紧迫,下一步北京市将集中财力,加大投入。
环保问题,在这一回合的问答中,呈现于聚光灯下。随后提问的记者,无论供职于通讯社、报社,还是电视台,都不约而同地聚焦这一问题。来自日本、香港、北欧等地的记者,也用不流利的中文发问,政府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由于长期在综合部门工作,熟悉北京市情况,杨晓超代表被屡屡请出。回答中,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去年,北京市在环境方面投入超过100亿元,来治理尾气、淘汰燃煤锅炉、植树造林,并投入超过5000万元建立了PM2.5监测网络。2013年,市财政拟安排环境治理的投入增长应该超过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
其他代表在答问中,也从各自专业角度谈及环保问题:来自北汽集团的徐和谊代表重点谈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来自高校的张大勇代表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切入,来自用友集团的王文京代表论述了科技对环保的支撑……
记者提问环节持续了半个小时,许多没有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仍然不愿放弃,在会议厅通向人民大会堂出口的通道上,杨晓超、徐和谊、王文京等代表又被大家紧紧追逐。(记者 吴迪 王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