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转方式调结构先行产业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对相关产业综合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入境游客分别达到4.17亿人次和424.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5.7%;旅游总收入达到3736.6亿元,同比增长22.1%。
一、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政府主导,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点工作强力推动。一是把旅游业作为“蓝黄”两区发展的先行和重点产业。牢牢把握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重大机遇,把旅游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大力推动长岛休闲度假岛、威海好运角旅游区、黄河入海口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省旅游专项经费用从7000万元增加至1.3亿元。二是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谋划工作时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精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海岛旅游、葡萄酒旅游等旅游业态不断涌现。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9个涉农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着力发挥市、县两级政府的重要作用。坚持把发展旅游业的重心放在市、县,在全省实施创建最佳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五级联动创优工程”,在各级形成了党委政府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部门协调配合的大旅游产业发展氛围。
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素质进一步增强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一是以品牌建设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推动各地策划创意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形象品牌,加大在央视、山东卫视以及网络、平面媒体的传播力度,“好客山东”从旅游形象上升为全省的对外文化形象,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成果。二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连续第四次召开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强化各地、各项目规划建设单位文化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支持大企业开发大项目,打造旅游文化新高地。相继建成《封禅大典》、方特欢乐世界、泉城极地海洋世界、青岛海泉湾等一批体量大、文化特色突出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曲阜尼山、德州东盟城等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业已开工或即将开工。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230亿元。三是以重大活动举办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继续办好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相对成熟的重大文化旅游盛会的基础上,策划创办综合性节事品牌活动,搭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利用年节期间文化资源集中、消费资源集中、群众休闲时间集中的机遇,将年节文化注入年节消费,举办第二届“好客山东贺年会”,进一步打造了主题集中、浓厚热烈、覆盖城乡、群众得实惠、企业得效益、年节消费潜能充分释放、春节民俗文化进一步传承的贺年会节事文化品牌。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专门在我省举办“全国春节文化论坛”,将“好客山东贺年会”作为传承创新春节文化的典型案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在全国率先出台《国民休闲发展纲要》,整合社会休闲资源,举办“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形成了活动期间“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高潮”的全民大休闲氛围。
三、创新市场营销,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集中精力培育市场、吸引游客、扩大消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旅游产品营销。在全省推广枣庄市整合境内重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社会餐馆宾馆以及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要素单位,打造城市“二日游”的做法,指导各市推出一批有内容、有价格、物美价廉、实实在在的城市旅游产品。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组织国内外游客广泛开展“到山东最想去的100个地方”、“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到山东最想购买的100种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三类“山东100”品牌旅游产品。创新推出“孔子在这里诞生--游三孔知天下;泰山在这里崛起--登泰山保平安;黄河在这里入海--赏奇观抒豪情;长城在这里始建--读齐鲁做好汉;运河在这里重现--品水城揽古今;奥运在这里扬帆--亲蓝海享休闲”六张旅游新名片以及“好客山东有三珍”阿胶、海带、胶东参品牌旅游商品,这些品牌产品代表了山东特色文化的精华,涵盖食、游、购、娱等主要旅游消费要素,形成了山东旅游产品体系的新亮点。二是以京沪高铁开通为新契机,打造区域旅游新形象。紧紧抓住京沪高铁开通的重要机遇,主动联合京沪高铁沿线的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七城市,在济南成立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共同发表了《京沪高铁城市泉城宣言》。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上举办“高铁自由风 好客山东行”高铁旅游营销大会,以新形象、新品牌引导游客从济南、泰安、德州、枣庄、济宁曲阜五个高铁停靠城市向中东部地区覆盖,我省成为重要的高铁旅游目的地。三是创新营销渠道,增强营销效果。积极与国内外大旅行商合作,将山东旅游产品纳入其营销网络。继续在主流媒体宣传营销的同时,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兴载体宣传推介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营销的广度、深度和针对性,效果显著。
四、强化新兴要素支撑,现代旅游产业建设步伐加快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着力加大对旅游业的科技、人才和服务投入,加快实现从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转变。一是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着力增强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承担的国家首个旅游业863项目--山东目的地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建成使用,系统架构设计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整合各类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资源,建立省旅游教育集团。按照打造旅游教育中心、旅游研发中心、旅游培训中心的思路加快推进省旅游职业学院建设,成为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旅游行业岗位培训基地”和“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在泰安、烟台、济宁曲阜等地启动导游管理工作试点,实施“名导进课堂”工程,组建“职业化导游队伍”,培养了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导游人才。三是将服务作为旅游的重要支撑要素,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全省服务业行业组织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推进旅游服务从标准化向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提升,加快从“好客山东”形象宣传向内涵建设转变。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依法查处违规违法企业219家,注销旅行社6家,一批达不到服务标准的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被降级或摘牌。
2011年,全省旅游业取得了新成绩新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旅游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区域结构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结构不协调成为影响制约旅游业科学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突出问题;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与游客对“好客山东”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随意变更旅游合同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现代旅游产业不相适应,高星级旅游饭店的快速发展与饭店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形成了突出矛盾。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全省旅游工作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旅游消费为重点,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在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统筹旅游要素协调发展、统筹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承担的文化责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全完善部门合作机制,把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和文化产业的内涵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文化旅游互融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继续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满足消费需求。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节事品牌活动,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三是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规范硬件、提升软件,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