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新闻 > 领导活动

温总理两会前夕网络问政直面尖锐问题获舆论盛赞

来源: 正义网  浏览字号: 2011年03月04日 11:41

  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月27日上午,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按照与网友的约定专程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与海内外网友进行第三次在线交流。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页面显示,网友提问热情高涨,共提了105130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改善民生、反腐倡廉等方面。温总理除逐一解答了网友关心的物价、房价、就业、收入分配等民生话题外,还积极回应了“微博打拐”等网络舆情,并对从长远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健全监督等制度建设方面和加大查办主要领导人渎职侵权的反腐行动力度等政府在反腐倡廉领域的工作重点作出积极表态,得到网络舆论的广泛赞许。 

  2月27日,相关访谈内容经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摘编发布后,被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转载后推荐至首页头条。截至3月2日,相关媒体报道共计9200余篇。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 

  社会诚信和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进步 

  访谈摘要:在访谈中,温总理表示,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网络舆情: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突发舆情事件中,涉事地方官员的不当作为挫伤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屡屡为网络舆论所诟病。提振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现实课题。2月10日起,《人民日报》接连发表“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系列评论文章,截至3月3日已推出《树立政府公信从学会倾听做起》、《让公信力在阳光下成长》、《维护群众利益才有公信》、《用制度守护公信力成长》四篇文章。温总理在访谈中坦然承认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再度引起部分媒体的关注。2月28日,《长江日报》刊文《如何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认为,温家宝总理将政府公信力视为影响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方面,足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是要塑造人民做主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问责的政府。 

  温总理关于公信力的表态也引起部分香港媒体的关注。2月28日,《明报》刊出专讯援引时事评论员刘锐绍的观点称,温总理提出的理念是老百姓认同的,但关键要看实效,不然损害的也会是政府的公信力。《大公报》刊文《网络问政增信心》称,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在线交流吸引了网友超过10万个提问;但温家宝的坦诚与亲和,让人对他和他的团队所面对的种种矛盾多了一分理解,也多了一份解决问题的信心;总理与网民的网上对谈,被媒体赋予了“网络问政”之名。或许网络问政的形式下,体察、纾解民意,提振、汇聚民心显得更加重要。 

  “不能让流浪儿童生活没有着落” 

  访谈摘要:在回答网友“果果”关于政府应如何安置在街头流浪乞讨的儿童问题时,温总理表示,已经注意到网友拍照关爱流浪儿童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的原因包括生活困难、家庭等具体因素;最近已责成民政部会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动员和人民群众的关注下,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舆情:2011年春节前夕,知名学者于建嵘在网上建立了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意在发动广大网民的力量对被拐卖的乞讨儿童实施救助。该微博在短时间内便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关注,经过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迅速发展成为一起公共事件,同时亦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温总理的上述回应共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117次,新浪网美国网友“鲁心花”在新闻留言中称,“好,有总理的表态,拯救乞讨儿童就有希望了。” 

  政府行动:3月1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首次对救助街头流浪乞讨儿童问题作出回应称,在接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后,民政部正在研究相关的政策;3月2日,民政部也将召集十几个省市,共同座谈研究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和救助问题;国务院还将听取民政部对此的汇报。 

  两会关注: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同样引起参会的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王明雯提议建立失联儿童数据库、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专门提交了一份《加强行政机关打拐责任,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议案,全国政协委员、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韩红提案“让困境中的孩子生活得更有尊严”并呼吁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国家保护”意识。 

  ●真诚直面反腐倡廉 

  首要查处主要领导侵权渎职、贪污腐败 

  访谈摘要:在回答网友“坚决到底”关于“靠什么来管住‘一把手’滥用权力”的问题时,温总理首先强调,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查体现了党和中央的反腐决心,要把坚决查处贪污腐败分子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经常性的有效措施;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将把查处主要领导侵权渎职、贪污腐败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网络舆情:一把手贪腐、渎职问题同样是网友关注的热点。在新秦社区发起的一项有776人参与的题为“温总理谈刘志军等社会腐败问题,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的网络调查中,选择“之所以出现‘一把手’滥用职权、渎职侵权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政府和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约束”的网友最多,共占23.84%。对于那些并不认为自己是腐败分子的“侵权渎职”者,新华网网友“管荣保”认为,总理的坚定表态事实上已经将“侵权渎职”和“贪污腐败”放在同等的被查处地位,向这些人敲响了警钟。 

  “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至于腐败” 

  访谈摘要:除了查办贪腐渎职官员外,温总理在访谈中指出,政府还要推进制度改革,就是建立让人民监督的体制;今后政府做什么,花多少钱,取得什么成果,都要向人民公开;人民可以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网络舆情:在去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曾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今年两会前夕提出“建立让人民监督的体制”,让不少网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在期待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如红豆社区网友“海鲜大排档”称,“关键还是措施,怎么落到实处,如何监督政府权力?人民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监督权?” 

  2月28日,访谈结束第二天,传统媒体则对我国的监督体制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大众日报》刊文《“人民监督”的本质是制度监督》称,温家宝总理的话可谓一语道破了“人民监督”的本质——不是网络监督而是制度监督;网络监督不可能替代制度监督,只能作为制度监督的补充;在很多时候,制度监督其实完全可以走在网络监督的前面。《东方早报》刊文《在监督中创造监督条件》称,从建立人民监督体制角度讲,还要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在内的所有公权机关;在创造条件的过程中,人民要成为创造条件的主体之一;并非只有创造出良好条件后,人民才能对公权机关批评和监督,正确逻辑是,人民批评、监督公权机关的过程本身,也是参与营造环境、创造条件的过程,人民批评、监督公权机关的权利行使得越充分,批评政府、监督公权机关的条件就越完备;把“努力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与“人民在监督中努力创造条件”统一,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改革,协调完备、保障有力的人民监督体制定能建成。 

  “长远看,应该实行政府领导人财产公开” 

  访谈摘要:在反腐制度建设方面,温总理还表示,从长远看,还是应该实行政府领导人财产公开制度;现在先走第一步,那就是要如实申报个人收入、财产状况、家庭主要成员包括子女的从业情况,并且接受审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腐败。 

  网络舆情: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已连续几年成为全国两会前后的网络舆论的热议话题。2月18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分析称:“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来看,要治理腐败产生的根源,还要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做文章,使之早日法制化。尽管既得利益者设置的阻力相当大,但随着各界的关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全面地推进,从‘根上’上打击腐败的春天并不遥远了。”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1)》显示,接受民意调查的公职人员中,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公开公职人员的财产,认为不应当公开的占21.1%。 

  在官员财产申报的制度现实与要求向全社会公示的民意期许中,温总理的讲话再度引起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以《温家宝:从长远看应该实行政府领导人财产公开制度》为标题的转载文章就达239篇,仅搜狐网就有网友留言7939条。如搜狐社区网友“ljw2.-so”表示,“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官员财产都应公开,否则就难以平息民怨。”搜狐网网友“云端上的行者”表示,“希望不要太长远,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法院网网友“陆志坚”认为,尽管有民意的大力支持,也有中央文件的具体规定,但财产公开一直步履蹒跚,政府重视与践行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在基层试点中至今无人因财产申报问题被问责,至少说明了我国官员财产公开还仅仅只停留在尝试阶段。 

  两会关注:据3月3日《昆明日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原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郑凡提议,领导干部财产也应建立公开制度,一是要申报、二是要公示;在财产申报方面,应建立官员和家属财产的申报制度;再就是申报财产后,要有后续监督,包括财产公示,逐步在党员内部或者公务员内部建立公示制度,并进一步扩大公示范围。(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出品)

编 辑: 水淼
责 编: 水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