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新闻 > 代表建言

朱勇代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解决“七重七轻”问题

来源: 法制网  浏览字号: 2011年03月05日 10:13

  法制网北京34讯 记者 李光明 陈丽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朱勇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能找出当前当地社会管理工作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做到对症下药。

  朱勇认为,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总体上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客观而言,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七重七轻":重经济建设、轻民生保障;重物质丰富、轻思想道德;重静态管理、轻动态管理;重各自为政、轻通力协作;重普遍管理、轻特殊管理;重管理管控、轻服务尊重;重实体管理、轻虚拟管理。

  "这些突出问题造成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欠账不少,不仅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保障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矛盾凸显,而且,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甚嚣尘上。"朱勇说,当前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基本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静态管理方式,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顽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张药方治百病"的无差别型普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必须实行分类的、有差别的、精细化的社会管理。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动态管理缺失相关。而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加强动态管理入手。

  朱勇认为,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只有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和强调服务,密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带动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进而形成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

  朱勇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抓好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坚定不移地丰富群众的物质生活,也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培育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幸福感的公民;既要转变政府职能,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又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

  朱勇认为,建立建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各自为战、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目前,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要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形成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努力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要把更多财力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把政策资金更多更好向边远地区倾斜,把更多温暖和实惠送给困难群众,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编 辑: 王桂芬
责 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