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作报告:向人民报细账
何兵
一年一度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是法律界以及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重头戏。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向人民准确地报告法院工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阅读王胜俊院长今年的工作报告并与往年相比较,觉得有以下亮点值得品味。
一、向人民报细账
今年的工作报告,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内容上,都有具体的数据和百分比,用数据说话。比如“依法严惩伤害幼儿园儿童、中小学生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各级法院审结上述案件265397件,判处罪犯370452人,同比分别下降0.70%和1.24%。”这样的内容,在报告中随处可见,比起此前惯用的“取得重大进步或明显进步”,无疑更有说服力,让社会各界对于法院的工作一目了然。
二、对最高人民法院功能进行了更准确的定位
报告称:“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2086件,同比下降6.99%。”如果仅仅看数据,好像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不如往年卖力,而其实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职能的正确回归。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甚至不是其主要功能。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在于司法政策的准确把握和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作出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一项正确的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远远比正确审理一个案件重要得多。在一定意义上,只有逐年减少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件压力,才能使其集中力量从事司法政策研究和法律解释工作。本次报告尤其突出了这一点。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先后制定涉及金融期货等领域的20个司法解释和43个指导性意见。”再如:“从严惩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制定审理油污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这部分内容被安放在报告的第一部分,重点突出,内容翔实。客观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的工作重点,也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自身功能的准确定位。
三、指明了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
本次报告重点强调:“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司法监督”。可以毫无疑义地说,报告的这一内容为将来的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司法公开是司法民主的前提,没有公开的司法,就没有人民的司法,而没有人民的监督,一切的监督最终都难以落实。本次报告是对王胜俊院长提出的“司法人民性”论断的具体诠释。
报告说全国法院“确立100个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总结推广各地法院推行“阳光司法”的经验做法,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化。在全国开展“司法公开宣传月”活动,充分借助社会媒体,宣传人民法院工作,增强司法工作透明度。
司法的人民性在审判工作中如何落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人民陪审员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司法才能从正确理念走向制度现实。报告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拓宽参加审判活动的范围,人民陪审员全年参与审判案件912177件,同比上升44.33%。”
四、要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报告没有回避司法现实中存在的腐败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将来改革的路径。报告最后一章的第四部分提出:“要健全完善更加科学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以实现司法公开和完善监督制约为重点,依法有序地推进司法改革。积极推进裁判文书上网、案件信息查询、诉讼档案查阅等工作,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正。”笔者认为,从报告安排的角度,如果将此部分作为本章的第一内容,可能更科学。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司法制度的改革。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还是地方人民法院,都应当将制度改革和完善放在首位,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