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逐步改革以经济指标评判政绩的方式
黄雨清
“地方政府过于聚焦GDP攀比,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物价上涨、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下。而国民幸福指数可以逐步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补充指标。”
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宝钢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杜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呼吁:“去GDP化”是未来趋势,地方政府应当将国民的幸福指数纳入考核,作为一种政绩的补充考核项目。
“去GDP化”进入决策层视野
在杜斌代表看来,GDP是一个侧重于物质方面的量化指标。在很多情况下,GDP可能隐藏了人们福利下降的状况,因为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很难被体现在一个经济数字之中。GD P在很多地方政府眼中很重要,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口袋里的钱有没有多、看病容不容易、孩子是否得到良好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幸福吗?”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专家提出了一个名词“幸福指数”(GNH),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
“GNH可以有效地补充和修正GDP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杜斌代表建议,中央政府应当加快试点,利用幸福指数对地方政府进行评价。
事实上,政绩考核“去GDP化”已经进入了决策层视野。日前与全国网民在线交流时,温总理针对网民提出的一些地方出现的“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翻番问题,指出要采取综合的考核指标,限制速度的盲目增长。
幸福指数应分多个版本
具体操作起来,杜斌代表认为,首先是建立幸福指数理论体系与操作流程。可以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专业研究机构认真研究世界各国经验及我国国情相关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民幸福指数体系。
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民众的幸福感参数也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研究制订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幸福指数理论体系。
重视老百姓主观感受
在目前的GDP考核中,有一个风气让杜斌代表最是担忧———一些地方政府怕落后于人,所以攀比严重。“幸福指数设计、实施时,一定要避免重蹈GDP的‘覆辙’,产生如同GDP‘ 经济增长狂热症’般的效应。”杜斌代表建议,幸福指数的设计要强调与自身的过去比,千万不能设计成做横向比较,最终演变成一场新的“地方竞赛”。
此外,他还呼吁调查时要重视老百姓的主观感受,不能由他人强加或包办。可以用客观的方法定义幸福感,比如把人的寿命长短、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等因素加权平均后来定义幸福感,比直接询问被访者的幸福感更为实际。
“完全用幸福指数代替经济指标来考核政绩还为时过早。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幸福指数,我们只能投石问路,收集数据,检验不同的测量方法,渐渐地用幸福测量来引导政策制定,而不是用来替代经济指标。”杜斌代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