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国人大代表阎立: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初现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李佳霖)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市长阎立告诉记者,近年来,苏州市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苏州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排名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中保持前列,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1位,工业总产值居第2位,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居第4位,地区生产总值居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居第6位。进入“十二五”,苏州市将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记者:“十一五”期间,苏州都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阎立:围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抓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苏州工业围绕“加快提升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设立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组建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等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带动了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9%,正成为拉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 围绕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抓转型升级。“十一五”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比2005年上升7.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 围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抓转型升级。加强产业投资引导、强化择商选资力度、注重民生项目投入,使苏州工业经济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促进全市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提升。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项目的实施,让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记者: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突显了什么作用?
阎立:“十一五”以来,苏州2010年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2010年率先在省内出台科技金融结合政策,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全市拥有省级自主创新产品累计257个,占江苏省的27%,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累计省级创新型企业195家。 同时,还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7.7万件和4.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抓转型升级。“十一五”以来,苏州市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和工作机制。2010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万人,年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
记者:进入“十二五”,苏州如何谋划发展新篇章?
阎立:苏州市将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0%;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要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到2015年,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5%;还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145万名左右。
而在今年,苏州市就将全面实施新兴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
代表委员小资料
阎立:现任苏州市政府市长。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兼管外事财政、机构编制审计、金融、税务方面工作,联系法院、检察院工作。苏州市台湾省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十次、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十一届省委委员,中共苏州市十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苏州市十三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