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河水到不了的地方,党中央的关怀能到”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坚持多年宣讲党的惠民政策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冯 添 李小健
马慧娟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读到这句话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倍感激动和振奋。作为一名扎根西北农村的基层代表,她的目光始终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土地。
“你看规划建议讲的这几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这些宏观的表述,其实一点都不空洞。”马慧娟翻着她那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工整的方格字里,全是她抄录的全会精神要点。在她看来,“每一条政策举措,最终都会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马慧娟的足迹遍布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党政机关,每年开展宣讲超过100场。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怀揣真挚朴实的情感,将党和国家的宏伟蓝图融入质朴而动人的讲述中,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可知可感,传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马慧娟的足迹遍布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每年宣讲超过100场,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带到基层。图为马慧娟到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开展宣讲。(代表供图)
一半泥土,一半书香
用马慧娟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写作者。
“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这是她在散文《行走在春天的风里》中写过的一段话,仿佛也是她自身的写照。
初中时,马慧娟曾因贫困被迫辍学,移民搬迁后的生活逐渐平稳,干农活间隙,田间地头就成了她的书房。
一半泥土,一半书香。
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写出了100多万字的散文和小说,出版了《走出黑眼湾》、《出路》、《飞起来的村庄》等8本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历程中的感人故事,写庄稼的收获和成长,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一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图为马慧娟的8部出版作品,主题始终聚焦农民与乡村。
马慧娟的宣讲,正如她的文字一样,“像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通俗易懂、坚定厚重,很有生命力。
讲移民搬迁的意义,她说:“过去在西海固,我们几代人在土里刨生活,都没能吃饱饭,难道不辛苦、不勤劳吗?中国农民很少有不勤劳的,就是因为当时受到环境的制约。”
讲反家庭暴力法,她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很多女同志在家里甚至要顶着大半边天。一些男同志对‘半边天’动手,这家里的天不就塌了吗?”
“不能照本宣科拿着文件去念,这样的宣讲方式群众不爱听,也听不懂。”马慧娟说,要把党的政策讲活、讲透,自己先要学深、吃透,再将其转化为带着烟火气、群众听得懂的语言。

图为马慧娟在村民家门前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代表供图)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马慧娟宣讲时的高频词汇,更是她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可能很多人刚一听这些会觉得有点太官方,但作为一个在宁夏成长起来的农民代表,我深刻地感受到‘感党恩’这个词完全不是空泛的,基层群众真切感念着党中央始终如一、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和为民情怀。”马慧娟说。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的概称,曾经是贫瘠的代名词: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极端缺水,生态环境恶劣,被联合国粮食署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艰难的日子似乎望不到头。
这样近乎绝望的困境如何改变?宣讲中,马慧娟娓娓道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西海固地区投入的人力、物力数不胜数。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通过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方式,将123万人搬出大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的35万生态移民工程,极大缓解了西海固的人地矛盾。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拔掉穷根,从此不再“因水而困,因山而贫”。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正是受惠于这样的好政策,2000年秋天,马慧娟和乡亲们举家走出大山,迁到向北200多公里的红寺堡扎下根来。
“党中央给指明了新的路子,易地搬迁了,黄河水来了,庄稼长旺了,我们农民能通过各种方式增收。日子过好了,生活幸福了,这都离不开党中央给我们的照顾和关怀。”马慧娟说。
红寺堡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兴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将黄河水上扬了300米,开发出几十万亩土地,安置了23万移民,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
“因为这样的伟大工程,我们的生活才得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的命运才得到改变。”马慧娟在宣讲时动情地说,“每每站在这个水利枢纽工程下,我都会生出一种感慨,黄河水到不了的地方,党中央的关怀能到。”

通过扬黄工程,地势较低的黄河水被提起来,顺着干渠输送到地势更高的地方,浇灌旱地成良田。图片/视觉中国
“生态好了,生存根基就稳了”
马慧娟的讲述中,土地的命运与人的命运始终交织在一起。她不仅讲述人如何走出大山,也深情描绘着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何获得新生。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山是秃的、沟是深的”。当时,人们把周边的树木几乎砍伐空了,水土流失严重,种粮食更是艰难。“人对自然的无情,印证了自然可以最无情。”
移民搬迁后,得益于党和国家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举措,迁出区800多万亩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也得到自然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0万吨以上。通过“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谷乔木穿靴子”等治理方式,过去“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逐渐变为“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如今,多次重返西海固,眼前景象总让她感到震撼: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已经披上绿装,开垦成“中国最美旱作梯田”;山桃山杏花海漫山,生机盎然;一度树影稀疏的六盘山,也是植被茂盛,绿波翻涌。

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六盘山,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随着宁夏持续实施“山水工程”,西海固生态持续恢复,六盘山曾经的旱塬秃岭披上绿装。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生态好了,生存根基就稳了。”马慧娟在宣讲时感慨,过去人们向大山索取,却越索取越穷;如今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呵护大山,反而收获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马慧娟表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勇毅前行,美丽中国建设必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高质量发展必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也必将更加幸福美好。
转眼间,马慧娟即将进入履职第九个年头。她表示,将继续永葆初心,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做好政策宣讲工作,切实让党和国家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惠及广大群众。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