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武汉人大:围绕中心依法履职 助力美丽江城建设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孙 蕾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使命任务。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襟带两江、坐拥三镇的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绘就万象更新的美丽江城奋进画卷。
  在武汉市委坚强领导下,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市中心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丰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人大贡献。
武汉东湖美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聚力发展
  助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4小时服务的车路协同无人驾驶接驳巴士“春笋号”在武汉经开区灵活穿梭,20个红绿灯路口的“抢黄灯”技巧被它学得炉火纯青,通行效率比人类司机还高出12%。
  “第一次觉得新奇紧张,现在已是通勤首选。”常坐无人驾驶车的市民吴先生笑着说,这些“隐形老司机”不仅能精准识别红绿灯,遇到行人还会提前20米减速避让,让出行既酷炫又安全。
  这是无人驾驶技术在武汉的一个应用场景。无人驾驶技术还在武汉物流领域跑出“加速度”,穿梭于产业园区的自动驾驶物流车成为武汉的一道靓丽风景。在产业园区道路上,一辆辆厢式冷藏车没有驾驶室,不仅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夜间行驶,还拥有智能温控、超长续航等多项技术。武汉的快递小哥们也早已习惯了和无人快递车“共事”,小巧的“黑白小车”一边疾驰一边语音播报:“自动驾驶中,请保持车距。” 
图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无人驾驶技术在武汉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法治力量的有力守护。
  2022年,武汉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之后,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从启动到条例正式出台,历时两年多,深入调研、反复讨论、认真修改……最终形成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法规条款。
  2024年8月28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2024年11月29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该条例。作为全国副省级城市较早制定的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前,武汉建成3487公里智能道路,自动驾驶里程超6900万公里;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500多家;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已覆盖13个区超3000平方公里面积。
  科技创新是引领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武汉拥有92所高校、13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惟楚有材”百年传承,科教大军厉兵秣马。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汉科技创新动能强劲。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41家,这些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探月工程、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多项成果应用于“国之重器”。
  立法赋能创新,须久久为功。2024年初,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将《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确定为立法项目。经三次审议、数易其稿,2025年4月23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2025年5月29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该条例。条例聚焦规划建设、创新主体、科技人才、产业创新、金融支持、创新环境等关键环节作出规定,构建从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到政策支持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条例已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制图/李洪兴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自2015年施行以来,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有效激发知识产权活水奔涌。2024年武汉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居全球第十三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居第五位,连续7年保持上升态势。2025年10月29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该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条例的修改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武汉低空经济发展活力迸发,潜力逐步释放。逐梦蓝天,武汉积极打造“天空之城”新名片。武汉市低空经济领域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已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低空应用等全链条环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成长迅速。
  武汉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汇智聚力、履职担当。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将“关于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议案”和“关于以‘用’为导向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快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议案”作为武汉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议案,大力督办相关议案,推动议案办理提质增效,还组织开展《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执法检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月7日,观众在武汉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内参观。摄影/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如今,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跑出“加速度”:作为中部地区首座GDP迈上2万亿元台阶的城市,2025年武汉已成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北斗产业规模增幅明显;光电子信息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AI大模型发展带动光模块需求激增,为智算网络和分布式大模型提供中国方案。“光芯屏端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正在江城大地蓬勃生长。
  情系生态
  助推描绘美丽武汉建设幸福图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百湖之市、湿地花城”,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是我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副省级城市,也是全球首个超千万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长江江豚等“绿色名片”为美丽武汉添上点睛之笔。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委工作部署,助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武汉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规,构筑起系统化治理的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2025年6月25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上一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情况的报告,围绕长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大力督办“关于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助推长江大保护的议案”,以法治力量助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人大助推下,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五年稳定保持Ⅱ类,“微笑天使”江豚频现长江武汉段,稳定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长江江豚种群;沉湖湿地鸟类种群从160种增至204种,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在此安家;“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奋斗不息。如今,一幅“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长卷在武汉徐徐展开,这份人水共荣的生态美景,映照在黄鹤楼上的白云悠悠、大江大湖的浩荡奔涌、日升月落的岁月绵延中,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5年11月5日,群鸟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府河湿地自在翱翔。新华社发(赵军 摄)
  民生事无巨细,点滴牵动民心。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高质量履职助力托举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擦亮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
  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武汉的“必答题”。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2024年10月15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就“城市更新行动”举行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结束后,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整理形成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后交市政府办理。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做足“问后”功夫,强化跟踪监督,推进整改落实。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武汉市城市更新条例》列为2025年立法项目。2025年10月29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城市更新条例(草案)进行二次审议,以法治助力城市更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解放大道城市更新工作已全面启动,以路为轴线带动沿线片区整治、保护、改造、建设、开发、管理,这条承载武汉记忆的主干道即将焕发新活力。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像聚焦城市更新打好履职“组合拳”这样的人大工作亮点还有很多:
  围绕“一老一小”,出台《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武汉市托育服务促进条例》,以法治守护“朝夕”美好;制定湖北省首部住房租赁条例,将住房租赁活动纳入基层治理范围,推动“住有所居”,助力武汉住房租赁市场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信息化;制定《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推动“居有所安”,助力武汉在解决老旧小区居民出行不便问题上迈出重要一步。
  出台《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推进完善全民可及、开放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武汉荣膺“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发挥重要作用;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特殊(专门)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特殊(专门)教育发展,确保特殊教育学生拥有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网络电信诈骗、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城市高效能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一环。武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高效能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以良法善治筑牢幸福之基,并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工作,推动解决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汇智文旅
  助推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推出《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武汉市40余处抗战遗迹,诉说着英雄城市的壮烈往昔,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楚风焕新韵,江城汇知音。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位于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吸引大量游客,展览集结37家博物馆160件文物,展厅外“长江水”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
  上黄鹤楼、登“知音号”,畅游长江、泛舟东湖、跑万人“汉马”……武汉不仅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城市魅力也持续释放,正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之所向的“诗和远方”。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为文旅繁荣发展汇智献策。
黄鹤楼美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吃一碗蔡林记热干面,芝麻酱的香气里都飘着老武汉的魂。”“没想到热干面、木偶戏和酸梅汤都是非遗技艺,武汉居然有这么多有意思的非遗项目,长知识了!”
  2025年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活动现场,40余个非遗主题展位汇聚布艺堆绣、武汉杂技、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热干面制作技艺等传统项目,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体验。不少游客流连忘返,直呼“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其实在武汉,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展品”,而是流动在城市血脉中,跃动在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除了非遗展示活动外,从热闹非凡的历史街区,到风景如画的旅游景区,再到藏在街头的非遗博物馆,非遗在武汉以多样的形式展现着其独特魅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绽放着光彩。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呵护。2016年,《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随着条例施行,武汉市先后出台多部规范性文件,包括非遗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非遗保护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19年,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该条例执法检查,深入昙华林、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地,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条例实施情况。
  汉剧,这一有着400余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对京剧、粤剧、滇剧等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汉剧传承面临着优秀剧目和传统技艺失传、人才断层、观众流失和老龄化等挑战。
  如何让汉剧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武汉积极推进汉剧保护立法工作,将《武汉市汉剧保护传承条例》列为2025年立法项目,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聘请专家团队全程参与立法,赴异地调研学习地方剧种保护立法的成熟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目前已完成条例(草案)二审,法治的完善将助力汉剧的传承发展。
  在武汉,楚腔汉调“云”唱响,非遗传承新思路不断涌现。2025年夏天,武汉汉剧院推出“赏汉剧 逛博物馆,免门票”毕业季活动,邀请全市大中小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汉剧来一次亲密接触。在江岸区友益街,新开的汉剧博物馆,AI给你“唱曲”、VR带你“穿戏”、文物催你“开嗓”,带市民和游客狂飙戏瘾。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还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等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加快建设,让城市成为历史文化风貌的天然展厅。如今,汉口保元里上演的沉浸式戏剧《保元风云》,带领观众重回风起云涌的20世纪30年代,实现剧情与实景的深度融合,游客每次参与都能触摸城市历史,解锁新结局;在黎黄陂路和昙华林进行一次城市漫游,走进汉阳铁厂工业遗址、武钢文化旅游区,都能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与辉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长江大桥、龟山、蛇山闻名遐迩,是武汉的壮美景观。2025年初,“加快建设‘一桥两山’文旅核心区”写入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8月27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打造“一桥两山”文旅核心区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人大监督助力武汉文旅发展。
  武汉除了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乡村文旅也大有可为。2025年3月20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聚焦支点·代表三进”活动动员部署会,明确提出组织人大代表进乡村促振兴,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文旅产业活力。在武汉市各级人大积极助推下,乡村旅游日益精彩纷呈。
  2025年5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右二)在江夏区五里界街道调研“聚焦支点·代表三进”活动开展情况。(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江夏区将废弃灵山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结合,昔日矿坑成为百亩花海、悬崖草甸交相辉映的绿色生态旅游打卡地;蔡甸区打造的武汉城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是华中地区近郊一站式度假综合体,助力武汉打造文旅新名片;黄陂区木兰草原推出《花木兰·云中战歌》演出,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再现花木兰保家卫国的战争场景。
  文脉永续,活力迸发。2025年上半年,武汉市接待游客2.0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7%和16.55%。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成功跻身全国国内游热门城市榜单,旅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22%,武汉正奋力谱写着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乐章。
  长江为卷,奋斗作笔。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胡立山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武汉实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依法履职、善作善成,为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企业用电成本能不能再降一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审批流程还能优化吗?”“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怎样才能卖得更远?”在武汉的企业车间、社区院落、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人大代表与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倾心交谈的场景。
  自2020年以来,紧扣全市工作大局,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连续6年开展人大代表“三进”活动,打造了“人民议事厅”、“代表有约”、“民情民意联系点”、“代表直通车”、“荷里议事”、“代表好声音”、“网谷里面对面”“政情直通·民意直达”等百花齐放的代表工作品牌。
  这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新时代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助力美丽江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制定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等……立法工作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坚持“每年一问”,先后就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等主题开展专题询问;聚焦长江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消防“一法一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十多件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监督工作精准发力,始终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6个重点方向,以“进企业促发展、进社区促和谐、进乡村促振兴”为核心,推动1.3万余人次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提出意见建议2600多条,推动解决一批关系发展和民生的急难愁盼问题,人大代表“三进”品牌不断擦亮,丰富和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武汉实践;
  人大代表深入企业一线破解发展难题,让经济发展的“引擎”持续轰鸣;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一老一小”服务,从矛盾纠纷调解到文化遗产保护,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化解民忧,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文化传承更有力量;人大代表们扎根乡村,推动产业升级、环境改善、文化繁荣,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牢记嘱托建支点,重字在心步如磐。碧空如洗,飞机轰鸣;钢轨绵延,列车疾驰;黄金水道,千帆竞发……作为湖北支点建设的龙头,武汉不断刷新繁荣美好的建设新图景。
  在武汉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厚植民意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聚焦中心,履职为民,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依法履职、主动担当作为,为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人大力量。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