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任淑媛:“干菜姐”带乡亲闯出好“钱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任淑媛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淑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初冬的晨光里,任淑媛的身影时常在拜泉县大众乡勤俭村的田间地头与直播间之间穿梭。面庞透着健康的红润,笑声爽朗,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干菜姐”的农村姑娘,既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也是怀揣民意、为“三农”发声的全国人大代表。
任淑媛代表在拜泉县电子孵化商务中心直播介绍当地土特产。(代表供图)
  大胆创业,为村民致富趟路
  任淑媛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拜泉县人,自幼在乡村长大的她对片黑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位大娘在买一袋盐时为两毛钱和商贩争得红眼眶的模样,我记了好多年。”这份对乡邻疾苦的深切共情成为她创业的最初动力。2015年,拜泉县推进农村电商项目,从未碰过电脑的她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主动报名参加培训,在大众乡勤俭村建起当地第一个农村电商站。
  当时电商尚未普及,勤俭村离县城有一个小时路程,一天就一趟客车,村民进城购物十分不便,电商的代购服务恰好解决了燃眉之急——小到鞋袜、迷彩服,大到农资用品,都能通过网络选购。任淑媛平时人缘好,再加上能说会道,代购的物品又帮着免费送货到家,很快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她也成了当地的“销售冠军”。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的念头在任淑媛心中愈发强烈。她在网上注册成立了民意电子商务中心,开始研究如何土里刨金,通过网络销售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带着乡亲们一起当老板,蹚出一条致富路来。
  最初的日子满是荆棘。家人和许多村民对任淑媛的创业举动不理解,“农村的媳妇当家瞎胡闹”,村里的这句老话成了大家质疑她的口头禅。
  为了撬开信任的大门,任淑媛主动无偿帮村民卖货代购,甚至自掏腰包补贴物流亏损。刚开始,因为没有商标和相关资质,村里的农产品进不了商场超市,线上也没法合规销售,一次,她背着装满干菜、鸡蛋的篮筐坐客车去县城早市摆摊,卖了190多块钱,可还没等她高兴,这笔钱就丢了。
  “我没给家里打电话,从县城南三市场走回村的,走了三个半小时,从白天走到星星出来。”路上,她反复问自己:“这条路到底还要不要走下去?”最终,迷茫与挣扎被对乡亲的牵挂打败:“我是农民的孩子,就想帮村里的大爷大妈做点事,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
任淑媛代表(右一)和村民在田间采摘蔬菜。(代表供图)
  创新助农,让农产品“出村出圈”
  认准了目标,借助县里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有利契机,2017年,任淑媛把自家土地改成“试验田”,连续两年先行示范庭院经济,扣棚1.2亩培植花苗,年盈利达8000元。
  看得见的收益终于打消了村民的疑虑,上门求带的乡亲排起了长队。2019年,任淑媛牵头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科技”模式。从最初5户社员,到160户抱团发展,合作社不仅让村里45户脱贫户每户每年多增收1000多元,更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县里的大力扶持下,合作社逐渐办齐了SC认证等资质,注册了专属商标,学会了标准化生产和分拣——干菜按大小、品质分高中低档定价,还设计了精致的礼盒包装。
  经过多年深耕,“干恋情”、“黑土农耕”等6个品牌享誉全国,累计销售农产品10多万斤,2024年合作社营收达65万元,带动300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000元。
  曾经“吃不完烂在地里”的农作物,如今通过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成了畅销全国的抢手货。任淑媛带着乡亲们把“土特产”做成了“大产业”,让黑土地的馈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走出创业初期的困境,关注到网络直播带货兴起,任淑媛瞅准机会,从传统电商平台转型直播赛道,试着换个法子卖农产品。2022年,拜泉县唯一的农村直播电商项目在勤俭村正式投产,为任淑媛的助农产业再添助力。现在每天早晚固定时间,在拜泉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里,任淑媛和直播团队的小伙伴们准时开播,镜头前的她全程脱稿,说话又溜又实在,把自家农产品的亮点唠得明明白白:“咱比不上那些大主播,但每场直播也有三四百人来看,一场下来能挣5000块左右,挺知足!”她还特意在直播里展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全过程,让消费者看得真切、买得放心。
  如今,干菜产业从勤俭村扩展到了整个拜泉县,庭院经济成了全县的特色招牌。“以前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闲下来就是打麻将、嗑瓜子、扭秧歌;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忙着琢磨挣钱,人人拿着手机做微商、拍视频号卖货。不管是新鲜的黄瓜、姑娘果,还是晒干的各类干菜,只要是应季产品一上市就通过线上渠道卖到全国各地。”任淑媛开心地说,甭管赚多赚少,大家心里踏实有底气,干活浑身是劲,这就是产业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实打实的变化,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创业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提及家人,任淑媛的心里却满是愧疚。“大女儿7岁时就被送进寄宿学校;小女儿四个半月大时就被送到婆婆家,接回来见面第一声喊我‘阿姨’。”
  但看到乡亲们拿到收益时的笑脸,任淑媛感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把爱给了乡亲们,不后悔,因为这条路走对了”。大爷大妈们一声声亲切的“老姑娘”“干菜姐”,饱含着对她的信赖、认可和感激。
  任淑媛代表(右二)免费向村民发放优质菜苗,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代表供图)
  履职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那天,任淑媛在笔记本扉页写下:“代表不是荣誉章,是沉甸甸的责任状。”从此,她的口袋里总装着两个本子:一个记农产品产销数据,一个写村民的急难愁盼。田间地头的闲聊、集市上的攀谈、合作社里的座谈,都成了她收集民意的“源头活水”。
  粮食安全是她最牵挂的事。春耕时,她蹲在田埂上看农户摆弄老式播种机,听他们念叨“气力式播种机好用但太贵,一亩地多花百八十块”;秋收后,她跟着粮贩跑市场,记下玉米、大豆的价格波动曲线。带着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素材,她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建议:对高性能农机作业给予重点补贴,加强粮食主产区重点作物价格调控。“让农民种粮不白忙、有钱赚,才是最实在的激励。”这些建议精准戳中粮食种植的现实痛点,很快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得到及时回复。
  乡村交通短板曾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勤俭村地理位置偏远,坑洼路让运输成本比别处高两成,“好菜烂在地里”的事儿时有发生。任淑媛揣着馒头走遍周边8个村落,用手机拍下17段路况视频,又多次跑到县交通局咨询政策,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提出“分级建设乡村路网、衔接物流站点”的具体方案,为偏远乡村产业发展奔走呼吁。
  从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到农村电商带头人,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全国人大代表,如今的任淑媛依旧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常常是清晨察看蔬菜长势,上午对着镜头直播带货,下午踩着泥路走访农户,晚上在灯下整理调研笔记。
  “我的根在黑土地,我的心在乡亲们中间。”任淑媛的话语浸润着泥土的芬芳,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谈及未来,她眼里闪着光:“乡村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将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记者手记
  晨光里的田埂、直播间的暖光,定格着“干菜姐”任淑媛最鲜活的模样。这位从黑土地里走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有着“新农人”的智慧、藏着不服输的韧劲,更捧着一颗为乡村发展、为乡亲办事的滚烫真心。
  顶着质疑,她建起村里首个农村电商站,自掏腰包贴补运费、带着直播团队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庭院试验田的累累硕果、300多名村民的增收账本,都是她对“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最好回应。
  攥着民情本,她蹲田埂、入村户,把农机补贴、粮价稳定、乡村交通这些“农字号”诉求,化作实打实的代表建议,推动解决农村群众急难愁盼。
  乡村全面振兴,从来不是空话,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事儿做完做好。任淑媛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网络连接希望、用履职为乡村发声,这份扎根黑土的赤诚、心系乡亲的热忱,正是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的动人风景。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