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郑培坤:硕士“猪倌”的兴农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弓 倩 李小健
郑培坤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深秋的贵州岑巩县,山风裹挟着丰收的清香,轻轻拂过这里的田野和村庄。
曾经,大有镇的塔山村还是个鲜为人知的“空壳村”。而如今,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培坤的带领下,村里换了模样——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勤劳苦干,村民人均纯收入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村级集体经济也渐渐厚实起来,整个村子里里外外都透着蓬勃的生机,满是向上的活力。
从返乡创业的追梦者,到用科技智慧赋能养殖的新农人,再到为民代言的人大代表,郑培坤始终怀揣滚烫初心,深深扎根“三农”沃土,以步履不停的实干姿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答卷。

今年3月中旬,郑培坤代表向村民们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贵州人大供图)
硕士归巢:只为报效家乡养育恩
被乡亲们唤作“猪倌”的郑培坤,走过的路并不寻常。2005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直在湖北从事生猪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可2012年回到老家一看,心里瞬间揪紧了: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人们却都往外跑,村子像个失了魂的空壳。
“我是吃着这山里的苞谷饭长大的,没有理由不回来报效养育我的这片土地!”郑培坤毅然放弃了湖北的事业,带着全部积蓄和技术,一头扎进山大沟深的塔山村。
消息传开,村里议论纷纷,像炸了锅似的。老父亲感叹:“培坤啊,你念了大学,在外头发展多好,回这穷山沟折腾啥?”乡亲们也疑惑:“送娃读书有啥用,还不是回来养猪了?”
郑培坤没有多说一句辩解的话,只留下一句:“爸,养猪养好了,同样可以过上好日子的。这次下决心回来,就是要用新法子干出个名堂来!”
科技点金:第一把火“烧”向现代化养殖场
“没有知识和技术,别想从土里刨出金娃娃。”郑培坤回村后,首先在自己最熟悉的养猪行业发力。
建一个现代化养猪场,是他回乡创业烧的“第一把火”。2013年,从选址设计到亲手参与建设,他吃住在工地小屋。白天紧盯施工进度,晚上挑灯钻研品种、饲料、防疫知识。村民们半夜看到他窗口的灯光,不禁嘀咕:“这研究生‘猪倌’,还真要念出养猪真经来?”经过8个月日夜奋战,一座可承载千头生猪的现代化猪场拔地而起。他引进优良品种,优化饲料配方,实施科学防疫。

郑培坤代表(左二)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察看梅花星黑毛猪的选育情况。摄影/刘倩
2014年7月,第一批科学喂养的生猪出栏——膘肥体壮,价格可观,顺利打开市场大门。那些曾嘀咕的村民服气了:“读过书的人,养猪就是不一样!”此后,大家纷纷跟着他学习养殖技术。
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郑培坤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他淘汰普通生猪,引进肉质更佳、价格更高的梅花星猪;又瞄准肉牛市场,建设起州级良种繁育基地。让人称奇的是,他引入“猪脸识别”技术,给生猪装上了“健康监测仪”。只要生猪靠近智能水嘴喝水,就能实时监测体温,稍有异常就会报警,将疫病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抱团发展:“四联双增”直奔“亿元村”
“单打独斗是小路,抱团发展是大路!”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号召村企结对帮扶,郑培坤率先响应。他带头出资,联合周边9个村,整合帮扶资金,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建起了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他探索出“四联双增”新模式:即党支部联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联产业、产业联家庭、家庭联保险金融,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收。在这个模式里,村民可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也能在基地务工。
他鼓励大家种植青贮玉米、优质牧草作饲料,在城里开设农产品直营店,将村里的猪肉、牛肉直接销往市场,成功打通“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村民郑培成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做卤菜生意,刨去成本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土地入股有分红,跟学技术养猪,年出栏2000多头,这红火的小日子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郑培坤的“新法子”,让曾经落后的塔山村实现了“逆袭”——
村民腰包更鼓:村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2年的4269元跃升至如今的18200多元,增长超3倍。集体经济壮大: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已累计超过200万元。产业能级跃升:2025年,该村农业产值预计将达到约8000万元,距离成为“亿元村”的目标越来越近。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画卷徐徐展开。目前,全村已培育形成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含1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农业公司(其中2家为州级龙头企业)、14个家庭农场以及53户养殖大户的蓬勃格局。

图为郑培坤代表所在的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摄影/杨政权
“示范引领,惠及乡邻”的效应也在日渐显现:思府农牧有限公司累计向周边9个村庄发放分红资金超过1186万元,每村分红均达70万元以上,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履职为民:点燃家乡振兴之火守初心
郑培坤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一人之力,培养人才是根本。
2021年,他在村里创办“塔山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养猪养牛、叉车驾驶、家政护理、电商直播……只要是实用课程,就纳入教学内容。2023年,他争取到岑巩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00万元职业技能提升资金,利用村委会及小学、幼儿园的闲置房升级改造培训中心。中心新增多种实用工种培训功能,配备完善实操设施,可同时满足200人进行技能培训。
今年7月,在培训中心举办的“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班”上,学员王莉一边熟练操作假体护理,一边笑着说:“以前想学护理技术,得跑县城,花钱花工夫,学的还不一定用得上。现在好了,在村里就能学,还能考国家认可的证!技多不压身,拿证好就业!”像王莉这样的学员,培训中心已培养了390余名。镇远县江古镇的管文祥参加学习后,返乡创办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产值300多万元;塔山村村民郑振陆,跟着郑培坤学技术转型养猪,年出栏也上千头,日子越过越滋润。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李成感慨:“郑培坤的事迹证明,大学毕业回家乡,同样能有大作为!”

郑培坤代表在塔山村养牛基地给养牛培训班学员作现场讲解。摄影/唐艺桓
2023年1月,郑培坤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根更深地扎进乡土里。走村串户调研、召开“民情恳谈会”……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乡亲们的烦心事、揪心事、期盼事。
“培坤代表,寨子边那条臭水沟,夏天蚊子嗡嗡叫,很影响大家生活,啥时候能治治啊?”村民穆大爷在恳谈会上大声反映。郑培坤立即记下,会后马上带人现场查看,跑部门、争资金。3个月后,通过污水处理,臭水沟变成清水渠,两岸栽上鲜花,还开办了农家乐。
2024年,针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增长较快却无法实现家庭共济的问题,他提出关于强化居民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25年3月全国人代会期间,他还就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产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提出建议。
“村集体有钱了,头等大事就是解决乡亲们看病贵、上学难、养老愁等问题!这才是咱心里真正向往的美丽乡村!”他的语气坚定。结束采访时,郑培坤站在村口稻田边与记者道别。夕阳余晖给塔山村镀上温暖的金色,这片土地的巨变,映照着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初心和实干。
记者手记
适应市场需求,郑培坤带着大家养好猪的同时,琢磨起如何养好牛。
走进塔山村犇牛农业养殖基地,5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在牛舍里悠然自得:有的卧在厚实的稻壳“软床”上反刍;有的不停地蹭着墙壁挠痒。最让人意外的是,偌大的牛舍居然闻不到一丝刺鼻的牛粪味。
“秘密就在这儿!”郑培坤脸上洋溢着新农人的技术自信,“铺上稻壳,拌入我调配的特效生物菌,牛粪尿一落地就被‘吃’得干干净净——这叫循环发酵床!”
放眼望去,立体风扇、自动喷淋、智能饮水装置一应俱全。这里与其说是牛舍,倒更像一座现代化的“牛宾馆”。
不远处郑培坤的办公室,犹如一个小型农科所。书架上,《动物营养学》、《智能农业设备手册》等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桌角,摊开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肉牛增重曲线和青贮玉米配比。这位皮肤黝黑的全国人大代表,谈及“循环发酵床”微生物菌群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实验室的研究员。
只不过,他的“实验室”,是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现在,村里人对郑培坤的称呼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养殖户郑孝华拍着他的肩膀,自然地喊他“老郑”,递烟的动作如同对待自家兄弟。这个曾质疑“读书人养猪”的村庄,已将沉甸甸的信任压在了他的肩头。这种变化,比任何产值数据都更能震撼人心。
在村民们眼里,塔山村的逆袭故事,不应只有“亿元村”的目标,还有总把“我们村”挂在嘴边的硕士“猪倌”,以及他用十二年光阴在贫瘠山沟里写下的“新农志”!
奋进新征程,满载新希望。郑培坤和村民群众的奋斗拼搏,恰似一股鲜活的溪流,一路奔涌向前,源源不断地汇入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时代大潮里。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