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立法守护“最美国土”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孙梦爽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秋日的三江源天高云阔,雪峰矗立于湛蓝天幕之下,扎陵湖与鄂陵湖如两块镶嵌在高原上的蓝色宝石。
  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有大小湖泊5000多个,湖泊强大的蓄水能力支撑着日夜奔腾不息的黄河。面对生态危机凸显,经过二十年持之以恒治理和保护,玛多县“千湖”重现,三江源的容颜得以重新描绘,“中华水塔”的传奇变迁诉说着守护的力量。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迎来更加强有力的呵护。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法律共7章63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为国家公园的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提供了法律依据。
  审议过程中,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制定国家公园法,以法治方式巩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成果,构建了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其颁布实施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摄影/冯添
  首部专门法律:开启国家公园发展新阶段
  党中央对国家公园的谋划由来已久。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2022年11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创建设立、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内容。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10年来,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点鲜明的国家公园理念和国家公园文化广泛传播。
  制定国家公园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据了解,制定国家公园法主要坚持以下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分区科学施策。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坚持全民公益性,鼓励、支持各方共同参与。
  在国家公园法的制度体系方面,注重把握系统思维:一是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转化为制度规范。二是统筹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三是既力求制度框架完备,提供基本规范,又为进一步探索创新留有空间。四是做好与生态保护方面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衔接,形成制度合力。
图为青海玉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曲麻莱县风光。图源/视觉中国
  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
  春风抚山峦,茂林生万物。今年3月,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春花似锦,漫林碧透。
  王涛,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巡护队队员。从喜欢野生动物到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成为国家公园生态巡护员,如今,行走林中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像王涛这样担任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原有居民有300多人。
  建设国家公园并不是简单“圈起来”、建成“无人区”。在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妥善安置公园范围内及周边的原有居民,是一个共性问题。
  为此,国家公园法坚持生态为民,明确在设立国家公园前应当提出原有居民、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根据生态保护需要设立的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要求指导、支持当地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如今,首批5个国家公园近5万人通过家门口就业,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各地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越来越多的人以更加绿色的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能获得收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坳头村的竹林属于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大竹岚竹林,被划在了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按照规定,核心保护区内不能再有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一来,村民就少了一块收入。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村集体商议,试行地域权管理,林权还是村里的,国家赎买管理权和经营权,补偿村民应得的收入。而拿到补偿的村民,不再对竹林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大竹岚茂密的竹林实现了完整保护。
  要保护原生态,村民们祖辈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要发生改变。坳头村所试行的机制属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国家公园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通过多元化生态补偿获得相关补助和收益,有了法律上的依据,更有保障了!”坳头村的村民们笑逐颜开。
  此外,“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国家公园法作出多项制度安排,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公众参与的渠道更加制度化、常态化: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为使国家公园惠及更多老百姓,国家公园法明确,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消防救援人员等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者优惠票价。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索加乡君曲村,百余生态管护员骑乘马匹日常巡护。图为巡护的生态管护员在索加乡君曲村附近捡拾垃圾。摄影/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推动高质量建成 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公园是代表国家形象和生态价值的“最美国土”。未来,中国将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公园规划制度是关键。
  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共遴选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在内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这些公园候选区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涵盖陆域分布高等植物2.9万种,脊椎动物5000多种,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国家公园法对国家公园规划制度作出规定,包括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一是,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生态空间分布和系统性保护需要,编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国家公园候选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二是,设立国家公园后,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将国家公园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接受统一监管。三是,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所管理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任务、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事项,并对拟开展的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等作出安排。
  对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徐小黎表示:“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国家公园三个层次的规划制度,实现了从宏观布局到具体管理的全面统筹,落实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助于构建全链条的国家公园空间管控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多国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公园系统,中国的国家公园有何独特之处?
  国家公园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国家公园的概念。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这一规定表明,我国的国家公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保护的对象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范围为特定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保护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大多以全民共享、参观游览为主要功能,‘保护第一、兼顾共享参与’,是中国国家公园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公园是自然之瑰宝、人类之福祉,守护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确保国家公园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不仅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