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东:人大履职赋能 产业向新图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姬淼森 李小健
导读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大支撑,是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是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的优势所在、使命所在。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要求,立足职能定位,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代表的优势和作用,与政府拧成一股绳,推动各地各部门凝聚起推进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产业发展高度重视,2023年4月,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期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十大新突破”之一,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并进,抓项目、建平台、优环境并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在广东省委领导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制度保证和法治保障。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右二)调研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强化政治担当
突出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头戏”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2000.19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占全国1/10,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近日,两则新闻相继发布,充分体现了广东强劲的创新活力、市场活力,也印证了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出成效。
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了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发出了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员令,奋力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大工作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广东省委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省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责任,把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工作要点,明确围绕增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法治支撑力,制定法规8部、开展监督12项、作出决定2件,牵头建立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制定一揽子制度规则,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牵头抓总,班子成员分头专题调研、专责推进,切实把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代表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助推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强化立法保障
筑牢产业发展的制度“压舱石”
“法治是产业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公平性、商业便利性和市场活跃度,更好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表示。广东坚持立法先行、制度护航,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法治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形成符合广东特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法规制度。

制图/李洪兴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如今,“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人才签注”等突破性政策不断优化,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境通办”……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体现了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创新成果。
在制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的基础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编制实施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就粤港澳居民关注度高、获得感强的民生领域开展“小切口”立法,已制定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正在审议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大湾区内地九市轨道交通发展、大湾区海上搜寻救助合作等条例,不断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
制造业是广东厚实的家当,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培育出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率先出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法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条例,编制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1+N+X”专项立法计划,构建“前瞻、包容、审慎”的法规制度,解决新技术引发的传统规则适配不足、风险边界模糊等问题。

一架无人机搭载快件从珠海飞抵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广东有着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开展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执法检查,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美丽湾区。
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带来“技术+规则”的双重竞争。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背后离不开法治保障科技创新“长期主义”。围绕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规定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等40多项制度措施,今年接续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促进鼓励创新的制度设计更好落地。在出台人才发展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全国首部技能人才发展条例,积极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科技竞争的制度优势。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广东的“金字招牌”。围绕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条例,引导企业完善产权、组织、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企业。围绕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制定全国首部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及涉企地方性法规集中清理,破除妨碍公平竞争与统一市场、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强化聚智聚力
打好监督推动产业发展“组合拳”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深入调研听取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呼声愿望,探索搭建人大协商平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努力凝聚起各方面推动产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完善首台(套)等应用支持政策,让更多‘AI+机器人’企业放开手脚实战实操、走向市场、做大规模”“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向新、数智赋能、绿色低碳、融合聚变”“实行‘管家式’人才服务,让人才在广东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生活有甜头”……今年三季度,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连续牵头召开7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传统产业“三化”融合、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素质人才引育等七大主题,共邀请25位国内经济、科技界知名学者,23位全国及省人大代表,33家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参会发言,政府相关部门逐一现场回应,搭建了在省委领导下,人大、政府、社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每场会议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央媒、省媒发布相关报道超1.05万条,网络阅读量突破2550万人次,全方位呈现广东在智能新赛道、制造新活力、服务新范式、农业新图景、科创新引擎、发展新沃土和人才新高地等方面成效,形成场内场外共话产业发展的火热场景。

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专题会议召开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领衔,成立7个专题调研小组,深入3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实地走访,通过问卷调查、数字人大征求意见等,摸实情、找短板、提对策,形成7份总报告和18份子报告,围绕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深度访谈,形成9份产业调研报告报省委,不仅为开好专题会议做足准备,也为解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打好基础,推动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前瞻布局好产业盘子。
专题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推动落实的新起点。每场会后都形成专项任务清单交政府部门研究处理并跟踪督办,会议有关情况及时向省委报告。综合运用监督方式,围绕振兴乡村产业、壮大文旅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侨智侨力、维护市场环境等具体领域,扎实做好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工作,拟于11月底开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形成“分领域监督+综合报告+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监督闭环。
数智技术是人大监督提质增效的利器。打造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智应用系统,集成“六大模块、十七个产业”,实时了解、智能分析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对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预算国资、重点项目等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实现情况“一屏统揽”、研判“一键智达”的数字化监督场景。
强化代表履职
当好倾听产业一线声音“主力军”
人大代表是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重要力量,在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人大代表扛牢发展之责,争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者、‘百千万工程’的推动者、增进民生福祉的践行者。”广东人大今年首次召开省人大代表工作会议,向全省13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发出倡议书。
持续擦亮代表主题活动品牌。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安排,精心组织全省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行动,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主题活动,在7月集中履职月期间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带头回原选举单位走访企业,绝大部分人大代表参与活动,收集意见建议2906件,当月推动解决70.1%。141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十五五”发展开展调研,形成十多份高质量调研报告,示范带动全省25897名代表开展调研1785场次,形成调研报告748份,为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破解“药企上楼”困境,打通产业园区交通“肠梗阻”,促成一系列产业合作,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深圳各级人大代表将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履职主战场,今年又新增了生命科学、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人大代表产业联系点。这些驻点代表大多来自相关行业和产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行业代表性,能够瞄准产业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为深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

人大代表在联络站外的大榕树下接待村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韶关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一辆满载鲜鸡蛋的货车稳稳驶过崭新的水泥路,驶向大湾区市场。不远处,50万羽蛋鸡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分拣着当日产出的鸡蛋。在这个曾经产业薄弱的小镇,“代表联络站夜灯常亮、专题议事会板凳常热”已成新风景。通过推动化解土地矛盾、打通服务堵点、盘活沉睡资源等,遥田镇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到产业项目的推进中。
如今,广东各地已因地制宜在产业集聚度高、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建成206个人大代表产业联络站(点),省人大常委会直接联系的站(点)有27个,定期组织代表开展政策宣讲、走访企业等工作,健全企业意见建议收集、梳理、交办及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实现企业点单、代表助力、政府服务,推动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人大履职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彰显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逻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领导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履职为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生产一部手机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探访了位于深圳的荣耀手机生产线。1000多种物料、100多道工序,通过高精度自动化制造设备运作,平均28.5秒便可下线一台手机。这些手机更是搭载了荣耀自研的端侧大模型,向着AI智能终端前沿赛道积极布局和抢跑。
视线转向佛山南海——蒙娜丽莎陶瓷厂区内,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安静地运行。该量产线以100%纯氨为燃料,实现了生产全程零碳排放,年减碳量达5200吨,将建筑陶瓷这一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向一个全新高度。
这两个相隔不远的工厂,恰似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动注脚——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壮美实景。
当法治的“基石”筑牢,产业的“藤蔓”才能更茁壮地生长。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代表的合力助推、创新探索。
今年以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加强法治保障,瞄准关键产业加强立法供给、建立一揽子工作机制、专门作出决定、深入调查研究、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开展专题询问与满意度测评、发出代表倡议书、指导市县镇人大上下联动……一系列创新“组合拳”精准发力,有效对接产业一线的法治需求,汇聚起全省人民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慧与力量。
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政策的精准托举、法治的引导护航、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工匠的实干精神交织共生,正有力推动“制造大省”加速向“智造强省”华丽蝶变。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