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肥人大:汇民心民愿 助力“科创之城”建设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周 勇
“庐州烟水似画图,青山隐隐映城郭。”拥有4000年文字史和3000年建城史的合肥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如今,在新时代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实践中,合肥正成为一座科创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全方位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在合肥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市中心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作出人大贡献。

安徽创新馆成为合肥科创科普游的重要阵地和群众了解合肥科创的重要桥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厚植“科创”沃土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4年合肥市常住人口1000.2万人,GDP1.35万亿元。作为一座兼具科技活力与人文底蕴的城市,科创的澎湃脉动已嵌入合肥的城市基因,成为其最鲜明的城市标识。
近年来,合肥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合肥还按照国家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瞄准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依法履职尽责,不断强化立法引领、加强监督推动、发挥代表作用,助推合肥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迫切要求汽车产业、交通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在安徽省率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立法,制定《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条例已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监督管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合工大-蔚来创新研究院”瞄准智能电动汽车的前瞻性技术等开展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在法治有力保障下,类似良性发展的例子在合肥不断涌现,有效解决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难等问题。
知识产权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肥作为创新高地,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完善合肥市知识产权规范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效益、建设协同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条例已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围绕技术研发、场景拓展、标准制定等方面作出规定,为促进合肥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规范性保障,有效助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
技术经理人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核心纽带,他们提供需求挖掘、成果评价、交易谈判、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为通过立法推动技术经理人职业化、规范化发展,8月26日,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审议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草案。草案瞄准“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堵点,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人大监督,肩负着推动发展的重任。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经济工作监督,亮点很多:听取审议合肥市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报告,就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壮大国有基金、优化产品服务等提出建议。开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审议空天技术产业发展、财政产业专项政策资金使用绩效、场景应用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等报告,助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全市技能人才工作情况调研,围绕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提出意见建议。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用有力度的监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7月31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上半年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集中视察。(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守护“朝夕”美好 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以高质量履职助力托举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努力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更有保障,擦亮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打好履职组合拳,依法履行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职责,持续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并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持续监督条例更好落地见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修订后的条例已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吃出幸福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为促进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作出关于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着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建设,让关爱老年人的行动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决定的出台获安徽省2023年度“十大法治事件”提名奖。
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食堂,餐厅窗明几净,饭菜色香味俱全、价格公道,送餐服务周到;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食堂,每日精心荤素搭配,菜品丰富多样……如今,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老年人的幸福“食”光洋溢在合肥的各个角落。合肥市部分老年食堂在满足老年人就餐的基础上,还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小区居民,探索出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新模式。合肥市众多餐饮老字号也纷纷参与助餐服务,设置老年助餐专区,让老年人的餐食品质更上一层楼。

在合肥市庐阳经开区荣城北苑社区食堂内,老人们正有序排队就餐。(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2023年,合肥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城市美好与儿童友好“双向奔赴”。为全面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促进儿童友好理念更好融入城市发展。
统计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必须全社会共同关注,凝聚各方力量携手解决。在学习之外,如何守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开展立法调研,推动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法治保障机制,筑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法治防线。
制定《合肥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条例》,破解城区停车位供给不足、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制定《合肥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例》,在法治轨道上规范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修改《合肥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守护人民群众宁静生活……
城市高效能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一环。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以基层善治筑牢幸福之基,并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工作,推动解决出行安全、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助力科普研学 绘就文旅新画卷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培育研学旅游基地、工业和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共同推动科创科普游成为全市“第一游”,科创科普游正成为合肥文旅最亮眼的招牌之一。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合肥市科创科普游接待游客达362.7万人次。合肥的“科里科气”不仅在实验室里,在文旅路上也触手可及。
2025年暑假,合肥市陆续推出30余个系列主题研学旅游营和20余条研学旅游路线,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度过难忘的假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在聚变创新展览馆,孩子们怀揣对前沿科技的热忱与憧憬,与“夸父”来了一场探索人类聚变能源梦想的时空对话;在合肥花卉科普馆,陪伴一粒种子绚烂成长的科学秘密被孩子们收入囊中;在安徽创新馆,2500余件展品将科技专业名词化作可感可知的体验,这是开展科普课程的重要载体,更是孩子们感受合肥科技创新跃升的重要见证。
“开始一段科普研学游,就如同踏上不断探索的好奇之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科学家’,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技魅力,收获快乐与成长。”游客们对合肥市科创科普游感触很深。

学生们在合肥市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感受科技魅力。(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2024年10月,合肥市以“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由过去的5%提升到17.5%。
科普研学游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法治力量的有力守护。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合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推动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贯彻实施条例,做大做强科普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怎样进一步推动科普惠民?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把该条例执法检查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组织多个执法检查组赴全市多地开展检查,提出培育发展科普产业基地、科普类高新技术企业,丰富科普产品服务供给,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等意见建议,督促各方严格落实法定职责,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回应人民期盼,2025年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科普旅游发展情况报告。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创新调研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助力合肥绘就文旅新画卷,助推合肥打造世界级科普旅游目的地。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汪卫东表示:“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依法履职,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合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行走在合肥,一处处科研院所林立,各类科技型企业、科创园区集聚,科学岛静卧董铺湖碧波之中,“量子大道”成为网红打卡点……浓厚的科创气息不仅是合肥的最大标识,也是市民和访客的直观感受。
科技创新离不开法治护航。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作出决议决定等方式,为合肥创新发展装上“法治引擎”。
近年来,合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成为合肥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立法、监督等法定职权,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法治轨道上深入推进科创名城建设。
作为全国省会城市首批、全省唯一一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直通车”作用,为国家科技立法贡献合肥智慧。
不仅立法充分吸纳和体现民意,城市治理也离不开民意的畅通表达。合肥市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努力把实践点打造成为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示范点。
“群众声音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各实践点探索丰富民主形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生活、成为日常。”
合肥市各基层实践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探索出丰富多样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式,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把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把群众“金点子”变成发展的“金钥匙”。
如今,各基层实践点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的社情民意沟通氛围,群众踊跃参与并乐享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合肥大街小巷看得见摸得着。
民主与民心、民意、民生相通,民主“直通车”开进群众心田,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感可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合肥市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听人大代表讲述助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民生实事惠民的动人故事,记者深切感受到,这正是合肥市各级人大履职尽责的生动缩影,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合肥焕发出蓬勃生机。汇聚民心民愿,“科创之城”合肥必将绘就一幅“科产城人”深度融合新画卷。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