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无锡:太湖之滨绘就民主画卷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徐 航
导读
素有“太湖明珠”美誉的无锡,山水风景如画,历史底蕴深厚。三千年前的“泰伯三让”和“泰伯奔吴”孕育这座江南水城,东林书院传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吟诵至今,“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蕴藏富庶江南的工商基因,推动无锡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近年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勇担“挑大梁”责任,紧扣中心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找准人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畅通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渠道载体,夯实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无锡答卷作出人大新贡献。
近期,《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走进无锡各具特色的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实地采访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聚焦太湖综合治理、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创新发展、民生实事惠民等领域的故事,深切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无锡的生动实践。
牢记殷殷嘱托 助力太湖治理
十里明珠,七里风光。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如今,万顷湖光尽凝碧,太湖风光渐入佳境:“颜值”更高,2024年太湖平均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旅游更旺,无锡与苏州之间重启“太湖水上游”,游客可在沿途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紧盯太湖治理,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领导下,综合运用立法、监督等多种方式,聚焦聚力、依法履职,不断巩固提升太湖综合治理成效。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美丽景色。摄影/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并修改完善《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逐步健全筑牢以《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为主体的“1+8”涉水法规制度体系,为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通过久久为功的立法工作,守护太湖万顷碧波。近三年来,百姓对污水集中处理满意率连续位于江苏省前列。太湖水质改善,还带动区域生态价值提升,2025年春节假期太湖无锡水域周边游客量突破15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9.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8%和27%。
紧跟形势,持续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布局重大科创平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9个方面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路线图”,推动政府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切实退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根本上为太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减负。

制图/李洪兴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紧抓“根源”才能换来太湖的水清岸绿。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从多维度助推太湖治理工作。在每年4月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上一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突出水环境保护工作,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列入听取审议范围,督促政府严格对照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实施《无锡市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目标任务,深化多年治理成效。
2025年,针对太湖流域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开展联动深化监督,并结合听取审议《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对当前全市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中遇到的困难“把脉问诊”,形成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专题调研报告,推动政府部门尽快解决相关问题。无锡市人大常委会还与苏州市、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治理专题调研,互相借鉴有效经验,合力推进太湖水域生态不断向好。

太湖万顷湖光尽凝碧,风光渐入佳境。(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守护一湖清水,流域内的每根“毛细血管”都至关重要。无锡市人大代表邓超就是太湖流域支流的坚定守护者。
“无锡是太湖治理保护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我将从自身做起,进一步增强河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邓超在无锡市人代会上建议,推动太湖流域重要支流洋溪河清淤工程落实。他认为,作为河长,要持续激发社区干部群众治河护河的积极性,还要注重平时的督查和考核密度,结合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定期巡查村级河道及排水口,让各项制度落实不流于形式,为太湖治理持续稳中向好作出基层贡献。
近年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将“关于加强太湖无锡水域治理专题监督的建议”、“关于解决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污染问题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组织相关专业领域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收集群众意见,助力解决有关问题。推动代表积极投身太湖治理,拓展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让代表听取民情、摸清“水”情。
从2007年的蓝藻之痛,到实现全年Ⅲ类水质,太湖治理成功“逆袭”。晨光熹微的宁静与落日黄昏的秀美,勾勒出太湖的动人画卷。持续向好的太湖水质,为红嘴鸥、“太湖三白”等多种生物栖息繁衍搭建了天堂。无锡这颗璀璨明珠,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太湖美”新篇章。
延伸民主“触角” 激荡发展强音
知了鼓翼而鸣,无锡夏意正浓。2025年6月,无锡经开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人头攒动,经开区人大工作联络委组织教育局、社会事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23个涉及养老助餐、子女入学、交通治理的民生问题当场就有了回音。
“人大代表和局长一起来社区,问题当场得到解答,这样的活动真贴心!”太湖街道万科社区张阿姨的称赞道出群众心声。

新吴区鸿山街道梁鸿社区开展“132、找代表”活动,人大代表在凉亭内与居民群众话家常、听诉求。(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为真正实现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民意常听、实事常办,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二固定为“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打造“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借助覆盖无锡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1408个人大代表“家站点”,把民主“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毛代表,我居住小区晚上广场舞喇叭声太响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管理一下?”
“吴代表,洋溪河沿岸整治提升后,停车空间是如何规划的?”
“虽有定制公交,但放学时间不一致,希望能优化公交班次。”
……
“132、找代表”,如今已成为无锡市民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社区凉亭下、村庄水田边、代表联络站中,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也让民主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据了解,“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开展三年多来,54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累计联系走访群众13.4万余人次,推动解决问题4.1万多个,民主的脉动在无锡迸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2025年6月,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民主实践形式,组织开展“无锡人大开放月”活动。作为人大代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参加“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面对面听取部分选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现场回应关切。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同步敞开大门,邀请市民代表“走进人大·共话民主”,以“八个走进”系列活动展现人大工作。一批受邀而来的市民群众走进人大代表之家参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无锡的实践历程”主题展览,在代表“家站点”共商“心头事”,在“议事厅”里收获“热气腾腾”的惠民举措,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看部门“一把手”答疑民生实事进展,直观感受人大履职担当。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我深刻感受到‘真金白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市如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效率、风控等方面的匹配度不高,常出现堵点、卡点,如何提升传统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融资匹配度?”
……
作为“无锡人大开放月”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年第二期“人大代表议事厅”来到群众身边。11位市民代表应邀“入厅议事”,与人大代表共同就金融、优化营商环境等经济热点刨根问底,并围绕自身关心的创业、贷款、消费等现场询问,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市民代表和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开放月活动“解渴”又及时,在提振消费的各种活动和金融活水浇灌下,市场环境将焕发勃勃生机。
“‘开门’履职,邀请市民代表走进人大参与活动,是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深化履职公开、讲好人大故事的创新尝试。”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开放月期间,无锡市各级人大开展了1200多场专题活动,吸引了4000多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和9200多人次基层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共收集到涉及发展、民生、生态等意见建议3000余条,通过吸纳入人大监督意见和调研报告、专题反馈给相关部门等途径已全部进入办理流程。
“现在人大代表就在小花园、楼道口和我们拉家常、解难题,开放月让咱们老百姓更满意了!”老百姓的一番话道出开放月的魅力与真谛——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助推解决烦心事忧心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更鲜活了。
群众的感受就是答案,民声所向就是履职方向。为更好服务群众,无锡各级人大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履职阵地:江阴市月城镇代表之家开展“五彩工作法”、顾山镇代表之家拓展线上线下双轨履职,让代表服务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宜兴市丁蜀镇代表之家的陶瓷艺术作品展示区、西渚镇白塔村代表联络站的“1+N”履职品牌,将地方特色与代表履职深度融合;梁溪区政务服务中心代表联系点的“马上办”、锡山区的“码上呼”、惠山区的“代表在线”、滨湖区的“直播+”、新吴区的“产业链代表联络站”、经开区的“议事面对面”等创新举措,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发挥职能作用 向新求质推动发展
助力无锡市更好发挥经济大市优势,在“挑大梁”上把握好着力点,无锡谋篇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市人大常委会如何精准切入,强化履职担当,服务发展大局?
近年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集成行使各项法定职权,切实做到党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通过“决定+条例”相结合的模式,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着力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率先作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定,在江苏省较早制定科技创新促进、车联网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促进、数据和低空经济发展促进等相关条例,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正在制定,并做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立法的相关准备工作,着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领域“1+X”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

2025年9月12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近几年围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先后就推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外资外贸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进行持续监督,就科技自立自强、民营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40余项调研,助力无锡市出台经济回升向好“20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1条”等政策。市委主要领导领办“推进《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的建议”,推动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专项报告+指标评价+专题询问+问题清单”监督模式,着力提升人大经济监督实效。无锡市人大常委会还设立22家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合力推动无锡经济运行拉起“上扬曲线”。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创新开展“千名企业家代表产业科技创新行动”(以下简称“创新行动”),引领各级人大代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贡献经济增量、提升质量效益、提高产业链创新链活力和韧性上担重责挑重担,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智造强市和具有卓越影响力的新时代工商名城。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创新行动”纳入无锡市人大上下联动十项年度重点工作,形成“一盘棋”安排、“一体化”推进、“一股劲”发力的工作格局,“创新行动”还与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汇聚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全市各级人大共举办233期“人大代表讲坛”,568名人大代表站上讲坛,谈认识体会、创新思路和对策建议,并通过“代表履职问计活动周”、“园区企业家代表沙龙”、“人大代表流动服务车惠企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献计出力。
“创新行动”启动以来,无锡市各级人大走访企业2400多家,参与企业家代表1500余人次,向政府交办督办意见建议800余条,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其中,35名市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发挥开发区产业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议案》,助力无锡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长江的涛、太湖的水、梁溪的波,都见证了无锡经济向新向好的崭新图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只有勇挑大梁、迎难而上,才能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全国人大代表何光华说,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要扎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抓实科技创新、一线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何光华聚焦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合这一建议,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行先试,建立长三角新能源双碳研究中心,通过对车网互动、绿电绿证、新能源产业联盟建设等的积极探索,以无锡全碳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一个点”带动长三角“整个面”。
“在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洪耀,对长江经济带的点滴变化和飞速发展倍感振奋。近年来,他就关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与发展、金融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他建议国家层面可搭建平台,让长江流域各地区携手通过综合治理、产业转型、机制优化、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努力,共护母亲河,共建幸福村;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举措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徐劼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守根本制度之正、创思路方法之新,不断推动无锡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及无锡新实践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聚焦文旅融合 展现“何为江南”
“九月菱角红嘟嘟,荡里水凉好个秋……”穿行于严家桥村的小桥流水间,锡剧的吴侬软语绕梁不绝。作为无锡、常州一带的地方传统戏剧,锡剧素有“太湖一枝梅”美誉,诉说着太湖之滨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锡剧面临观众流失、人才匮乏、传承困难等问题。为此,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与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锡剧保护与传承”开展协同立法,整合锡剧流传区域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区域内锡剧保护政策的统一协调。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江苏省代表性剧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锡剧老艺术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行走宝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严家桥村的锡剧发源地展示馆通过多媒体互动,生动展现锡剧发展历程,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如若能将经典唱段植入旅游导览系统,可提升游客体验,助力锡剧传播与传承,让非遗文化‘听得见、带得走’。”
“锡剧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我们这些锡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希望关于锡剧人才培养的条款能落到实处,实现锡剧的传承与发展”……
在不久前举办的锡山区人大“人大有请•共襄民主”代表群众参与月活动中,人大代表、锡剧从业者、戏曲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社区群众代表等一起走进锡山区锡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围绕《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建言献策。
“每一条建议都是民意的‘镜像’。”锡山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要当好民意“传感器”,更要做好法治宣传“播种机”。据悉,锡山区人大常委会打造以“传承”为主题的严家桥村特色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整理社会各界关于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意见建议,为锡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广聚民意。
2025年8月27日,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条例已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并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在坚实法治保障下,锡剧这一传统剧种必将“戏”水长流,“太湖一枝梅”在新时代必将更加俏丽绽放。

极具江南气韵的惠山古镇。(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寄畅园的暮鼓晨钟,诉说千年守候;“天下第二泉”清澈见底,汇聚成“二泉映月”的灵感之源;憨态可掬的惠山泥人,凝聚世代匠人心血。惠山古镇,一派江南气韵。走进惠山古镇·映月里人大代表联系点,“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背景与古镇的厚重与宁静相得益彰。
在这个无锡市第一个设在古镇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文旅领域的人大代表围绕古镇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积极倾听民声、汇聚民意。每逢“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人大代表联系点总是热闹非凡,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游客们零距离沟通,开门见山说问题、谈看法,畅所欲言商实招、谋举措。为了能深入挖掘文旅资源,联系点还成立了由文旅产业人大代表组成的专业组,代表们走访调研20余次,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打造具有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独特文化IP品牌的建议”,建议被确定为梁溪区人大常委会的重点督办建议并得到各方合力推进。
从一个单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集历史遗产、非遗文化、园林景观、商业街区、沉浸式体验空间、国潮时尚、高品质社区为一体的城市名片,处处彰显出人大作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加速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文旅企业创新产品、优化体验、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助力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在“旅游热”的浪潮下,全国人大代表吴国平奔走于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现场,深切感受到科技在文旅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吴国平便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的建议,并被全国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2025年,他依然将目光聚焦在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上。吴国平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整合各方资源,明确目标和路径,鼓励文旅企业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新技术在文旅行业的落地应用,推动文旅行业拥抱新技术。
鼋头渚的樱花烂漫与数字产业的光影交织,阿炳雕塑在“二泉映月”音乐喷泉中让古韵新声润泽心灵……文旅创新正让无锡这座太湖明珠成为世界读懂江南文化的窗口,无锡的文旅融合正步履坚实地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进。
记者手记
无锡素以太湖闻名。当游客欣赏太湖美景时,往往会注意到一尊伫立在湖边的青铜雕像——这便是无锡人徐霞客的雕像。
从无锡山水出发,徐霞客用33年丈量山河。他笔下的太湖烟波至今浩渺,测算太湖面积时,他连续三天沿湖步行计数步数,再换算成里数,误差竟不到5%;当他记录锡山“土中多碎瓷,疑为古窑址”时,考古学家在六百年后真的在此处发现了宋代窑群。60万字的游记,成为徐霞客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如今在鼋头渚,青铜雕像衣袂融入山峦,面朝远方却扎根太湖石——这位永恒的行者仍在启示我们:敢字为先、干字当头。
奔跑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时光跑道”上,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深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履职生动画面汇聚成一幅砥砺奋进、时不我待的“耕耘图”——
在江苏省率先作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细化“施工图”,让立法“金点子”成为发展“金钥匙”;
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携手苏州、常州在区域协同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上积极探索、取得实效;
组织开展“走进人大·共话民主——无锡人大开放月”系列活动,邀请市民、学生等近距离了解人大制度、面对面反映意见诉求,近3800人次人大代表和近8600人次市民群众“零距离”感受人大,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住宅小区“围坐议事”、在田间地头热议乡村振兴、在海归小镇国际化大厅中共话“侨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无锡市各级人大不断创新打造履职平台,让“民生清单”变为“幸福礼单”……
踏遍江南南岸山,三万六千顷太湖水一如既往地滋养着无锡。这片湖水,目睹了吴越之争的金戈铁马,孕育了江南端雅秀丽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穿越风雨涵养着无锡生生不息的文化文明,浇灌出江南大地的勃勃生机。
目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良策”活动正持续开展,这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蓝图共创”行动,让群众期盼从愿景照进现实,正是无锡市各级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
我们相信,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更高水平的法治供给、更富实效的监督推动、更有力度的代表履职、更强担当的“四个机关”,不断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及无锡新实践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