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丁德芬:扎根泥土听民声 躬身传承好家风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江 珊 王 萍
丁德芬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
在皖南秀美的山水间,在古韵悠扬的东至县,总能看到一个奔走在基层一线宣讲家风文化的忙碌身影。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百姓对家风文化传承的关注点;她的背包中,装着她对家风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她,就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
“很多优秀家风故事传承多年,是‘以文化人’的最好载体。”“优秀家风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好的家风,就像一粒粒种子,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悄然生根发芽,绽放出文明之花。”谈及家风文化传承,丁德芬眼中满是热爱和执着。
“家风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事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在肩,我将积极履职建言,为全国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丁德芬话语坚定地告诉本刊记者。

丁德芬代表向记者介绍家风文化在基层传承发展情况。摄影/许义甫
坚定文化自信
让优良家风焕发新生
“我之前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会计,”丁德芬微笑着向记者讲述,“但我骨子里一直热爱阅读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基层交通系统到粮食部门,再到县委宣传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虽然工作换过多个岗位,但丁德芬宣传家风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东至县在家风家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周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秉承家风祖训,晚清大臣周馥从东至县的普通乡村出发,将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促进民族振兴、增强国力作为首要任务,最终成为两江两广总督和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周氏家族形成以“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为核心的家风精髓,造就六世书香、人才辈出。如今,周氏家风已形成区域性的家风文化品牌。
“周馥先生及之后的五代人,在政界、商界和学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这都得益于周氏延续百年的十六字家风精髓!”丁德芬动情地说。对家乡文化一向喜欢寻根溯源的丁德芬在2013年便行动起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头扎进东至县周氏家风的挖掘、研究和弘扬之中。
2016年,东至县周氏家风文化《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入选中央纪委网站推出的100期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当时,丁德芬不仅担任周氏家风的义务讲解员,还负责各类家风宣讲、巡展等活动。周氏家风文化的入选让丁德芬弘扬家风的信念更加坚定:“周氏家风是滋养整个社会的宝贵精神文明资源,值得千家万户从中汲取智慧。”
乐此不疲“追风”10多年!靠的是什么?
“是热爱,更是使命!”丁德芬说,周氏家风文化不仅仅是东至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更是属于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周氏家风正是中国好家风的生动缩影。要让大江南北更多的人了解周氏家风的百年传承与文化精髓,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好家风播撒至社会各个领域。”丁德芬发自肺腑地说。
优良家风,是滋养家国情怀的沃土。丁德芬说,好的家风文化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良性互动,指引一代代子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推动家国同向同行。家风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国家和家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源泉。
“家风,远不只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它映照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文明高度。如今,东至县周氏家风已成为地方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丁德芬对家风文化持之以恒10多年的弘扬,也悄然结出了硕果。让她倍感温暖与欣慰的是,许多家庭在了解周氏家风后,主动订立家规,引导子孙在好家风的熏陶下知书达礼,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丁德芬代表向学生宣讲家风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代表供图)
积极履职建言
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丁德芬聚焦家风文化建设,连续3年提出相关建议。2025年,她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助推全社会家风建设的建议”。
履职两年多来,无论是参加全国人代会,还是参加省、市人大组织的活动,丁德芬都会带上一份特殊的“见面礼”——东至县周氏家风文化相关书籍和宣传册,积极推介家风文化。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像周氏家风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传承、焕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丁德芬满怀期待地说。
“我建议,依托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建设一批家风文化示范基地,以好家风促进好社风、好民风、好政风,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丁德芬的这件建议,虽篇幅不长,却字字句句源于实地调研,更饱含她对家风文化传承的思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丁德芬阐释道,“建设示范基地,远不只是建起一座场馆,更是在播撒文明的种子——助力千万家庭的好家风在此汇聚、交融,最终凝聚成我们文化强国的坚实底气!”
她在建议中规划了两大实施路径:一方面,打造多元体验平台,依托家风馆、文化故居等资源,设计互动展览、情景课堂等沉浸式活动;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形式,通过短视频、家风故事集等“听得懂、传得开”的方式,扩大家风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
“要充分利用文化及媒体阵地,推介优秀家风。同时,深入挖掘弘扬优秀家风,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让每个家庭都来加强家风建设,将爱家与爱国有机统一,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丁德芬建议,以现已建成及后续陆续建设的家风家训基地为载体,向全国宣介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家风文化。与机关单位、学校、社区、旅行社等开展合作,将基地纳入研学旅行、廉政教育、亲子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荐场所,以文带旅、以旅促文,促进区域经济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等内容,为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指明了发力方向!”丁德芬深受鼓舞,“我会立足本职,策划更多接地气、受欢迎的群众文化和研学活动,让沉淀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夺目光彩。”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丁德芬与其他基层代表碰撞出一个充满希望的“金点子”:将家风建设深度融入乡风文明培育、农村移风易俗和基层治理工作,让醇厚的好家风滋养淳朴的好民风、好社风,实现“一家之风”润泽“一村之治”,从而将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澎湃新动能。
在2024年7月17日进行的“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第三十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安徽赛区中学生演讲中,代表池州市参赛的一名学生,以在东至周馥故里周村研学感受为主题的演讲,荣获比赛二等奖。
“我们既感欣慰,又备受鼓舞。在每次研学中,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宣讲而在心底播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或在心底留下烙印,或树立远大理想,对他的人生有所指引,我们也会觉得所有坚持都值得!这就是‘追风人’的信仰!”丁德芬说,推动家风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丁德芬代表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温暖更多人。(代表供图)
倾听百姓心声
时刻将民生冷暖放心头
“站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中华民族的发展,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该如何发声、如何提建议、如何正确履职,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丁德芬说,人大代表,为民建言,勤勉履职,重任在肩。
“代表履职,绝不能闭门造车,双脚必须深深扎进泥土里。”这不仅是丁德芬掷地有声的宣言,更是她日复一日的行动写照。她奔波在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倾听、记录着百姓的急难愁盼,将群众呼声视为履职路上的必答题。“我最大的期盼,就是这些凝聚民意的建议,化作滋养民生的良策实招,润泽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大家的日子更有奔头,让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迈得更稳、更实、更有温度。”丁德芬告诉记者。
2024年,丁德芬收到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建议的回复,让她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她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池州段)建设保护工作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为2024年重点督办建议。
八百里皖江,流经池州长江岸线有162公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池州段)建设的落地落实,将充分展示池州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5年,丁德芬一共提交了10多件建议,除了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这件建议外,她的建议还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长九池”高铁建设、华龙洞遗址研究保护、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审批推进、可循环利用快递包装推广、志愿服务等。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十分珍惜有限的5年履职时间,我将时刻把民生冷暖放心头,通过自己的勤勉履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发出最大的光和热!”丁德芬话语铿锵。
记者手记
家风虽小,连着大国;文化无形,铸就国魂。每当提及家风传承,丁德芬的眼中便漾起炽热而明亮的光彩。“优良的家风传承百年,正是以文化人最生动的载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建议,为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她坚定地说。
丁德芬不仅是家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公益路上的跋涉者。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年。2015年,她发起成立公益组织,次年,东至县公益志愿者协会正式挂牌。从最初走进敬老院关爱老人、开展助学帮扶,到后来拓宽至家风弘扬、非遗传承、科普宣传……公益的疆域在她脚下不断延伸,爱的回响也越来越远。
回望初心,丁德芬将其归因于家族熏陶。“父母从小教导我们,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根本。”她回忆道,“那时家境虽不富裕,但父亲十分心善。村里若有孩子因贫辍学,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借钱助其读书,并常说‘有钱就还,没有就算了’。”这些无声的教诲,如同涓涓细流,在她心底汇成一片善意的海洋。
“公益之路并不轻松,挑战重重,但它的意义足以照亮一切。”丁德芬坦言。这些年,她几乎把所有个人时间都倾注在了家风弘扬和公益事业上,疲惫在所难免,但她的笑容依旧灿烂:“累是真的,但心底那份充盈的快乐,也是真的。”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丁德芬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可她脚步更稳、目光更坚。俯身倾听民声,踏实调研民情,她关注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守护绿水青山,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弘扬传统文化,到改善百姓出行……一件件建议,关乎民生冷暖,带着真切温度。
“弘扬好家风、坚持做公益、传达真民情,每一件事都饱含坚持的力量。”丁德芬说,这也启示我们,古人所言“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永葆造福百姓的初心,涵养滴水穿石般的坚韧与勇毅品格,持续履职建言,相信国家的发展与民生图景一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丁德芬满怀信心。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