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惠凤莲:甘为青少年逐梦路上“燃灯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江 珊 王 萍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惠凤莲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清脆的上课铃声回荡,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惠凤莲站在讲台前,笑容温暖,声音清亮:“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沁园春·长沙》。”她没有急于开讲,而是抛出问题:“这首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你们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他创作这首词意欲何为呢?”
  以问启思,引导探究,这是惠凤莲扎根讲台26年创新推出的教学方法。她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穿透文字,触摸历史脉动,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透过文字读懂历史。广博的知识与精彩的讲授吸引学生,而包容的爱心则如春风化雨,温暖学生心灵,帮助他们成就健全的人格。
  “从事教师行业的人需要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品质,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教学和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需要用不同的水浇灌。”“教育应该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除智育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要在教学中重视起来。”在教学间隙,惠凤莲向本刊记者分享她的教学心得与感悟。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惠凤莲始终将履职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学习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许多高质量建议。惠凤莲说:“我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教书育人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的心灵,推动青少年在身心健康、热爱学习的环境中成长为国之栋梁。”
惠凤莲代表在给学生授课。摄影/许义甫
  创新为钥 激活课堂生命力
  1999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惠凤莲,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泗县,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个选择,源于她内心深处对语文的热爱和对师道的传承。儿时还未入学的她就常在教室外“偷师学艺”。“有时课堂里学生背不下的课文,我早早就背熟了,字也认得。”惠凤莲回忆道,早慧与热爱让她的语文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大学也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专业。而走上讲台,则深受其父亲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数学教师,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感染着我。”惠凤莲说。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刻板灌输知识效果不好。”她坚信,点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才是关键,“只有当他们自己发问,明确自己哪里不懂,需要通过这堂课学什么,兴趣才能真正被激发,潜力才能被挖掘。”于是,她的课堂有了鲜明的特色——“自主探究式课堂”。
  她让学生课前思考问题,课上分组负责字词解析、段落梳理、脉络剖析等任务,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并上台讲解。惠凤莲则退居引导者,只在学生困惑处点拨。这样的课堂节奏虽慢,效果却更佳。“慢工出细活。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惠凤莲说。
  “在写作训练上,我不只让他们写作文,而是穿插布置写周记的任务。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周记洞察学生思想,实现精准指导。”惠凤莲说。
  “教育不能只盯高考成绩,更要培养综合能力。”惠凤莲与学生关系很好,很多学生在读大学后,也会经常回母校探望惠凤莲。在交流中,学生们会和她说起,在大学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从小城镇走出去的孩子会感觉在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短板。为弥补这一短板,惠凤莲创新性地推行“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自选话题,自备演讲稿,在课堂的前五分钟上台演讲。
  “这不仅锤炼了学生当众表达的勇气,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在无形中为高考作文积累了素材。因为写演讲稿就是找话题、作论证,是最好的作文练兵场。”惠凤莲说。
惠凤莲代表与学生亲切交谈。(代表供图)
  以爱为灯 守护青春成长路
  “学生就像小树苗,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只要我们用心守护,他们都能茁壮成长,向着未来绽放无限可能。”惠凤莲说。
  在学生们心中,惠凤莲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教室里,她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图书角,自费添置书籍和绿植;操场上,她陪着学生奔跑、投篮,为每一个精彩进球鼓掌喝彩。这份毫无保留的真诚,让她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惠凤莲笑着告诉记者,学生们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向她倾诉。师生间以心换心的互动,让教育浸润着温度。
  惠凤莲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陷入迷茫,加之家庭陪伴的缺失,易引发行为偏差甚至校园霸凌。“心理问题若未能及时疏导,积压成负担,极易产生隔阂叛逆。”她强调,“关键在于密切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沟通。有时晚一步,孩子的心门就关上,也不愿意开口了。”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面对个体差异,她总能耐心施教、精准帮扶。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倍感失落,厌学情绪严重,频频迟到旷课。惠凤莲没有简单批评说教,而是多次与他促膝长谈并登门家访,找准问题根源后,与家长携手帮助孩子重树信心,最终助其考入理想学校。
  学生的冷暖始终是惠凤莲心头的牵挂。炎热暑期,她将家境困难的学生接到家中,提供凉爽舒适的学习环境;冬日清晨,她会提前到校,为来不及吃早饭的学生送上热气腾腾的包子和米粥。留守少年小文成绩优异却身体瘦弱,惠凤莲担心他营养跟不上,经常给他改善伙食。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她还特意邀请其他同学做伴。在她的关怀下,小文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
  这些数不清的细致入微的关爱,托举着越来越多孩子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惠凤莲坦言,班主任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早起晚睡、24小时待命,身心承受着双重压力。“但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已连续担任19年班主任。”谈及此,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面对鲜活青春的面孔,被学生信任、能为他们传递正能量、助力成长,是这份职业莫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惠凤莲的身上,记者感受到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挚爱。
  惠凤莲认为教学上取得的成绩与班主任工作密不可分。她告诉记者:“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信任老师,教学效果才会好。我之所以在教学上取得成绩,也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学生愿意与我沟通交流。”
惠凤莲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供图)
  履职为桥 铺就育才新路径
  2023年,已在教育战线耕耘多年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宿州市最美班主任”等荣誉的惠凤莲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深知,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她将履职深植耕耘多年的教学一线沃土。
  两年多来,惠凤莲步履不停,充分发挥身处教育一线的优势,通过家长会、专题调研等渠道,精准把握教育诉求和痛点难点。“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倾听各方声音,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路径。”惠凤莲告诉记者。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惠凤莲持续关注的内容。她将青春期的孩子比喻为需要阳光与关爱的幼苗。在调研中,她发现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长期化和隐匿化趋势,“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表现不明显或刻意隐瞒,难以被及时察觉”。
  2025年,惠凤莲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关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抓前端,治未病”,从根源上消除隐患。
  “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父母要加强沟通,及时解惑;学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教育体系,开课程、建档案、办活动,筑牢成长根基。”她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个人成才,更关乎社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为他们的心灵保驾护航。”
  惠凤莲的观察细致入微,她注意到高三学生被复习资料“淹没”的书桌,狭窄的空间无形中影响着学习心态。为此,她提出了改良书桌设计增加容量,或在走廊设置存书柜,还高三学子一张清爽书桌的建议。
  接触家长时,惠凤莲发现不少人对“职普分流”存在抵触心理。她建议:“一方面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家长观念;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优质的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惠凤莲建议,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成为教师。在教师考核方面,除评估教学专业能力外,还应纳入心理测评,考察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考核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全社会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多发掘宣传优秀典型,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同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切实提升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惠凤莲说。
  “孩子们的信任是我深耕教育的动力,人民的期盼是我履职尽责的源泉。”从三尺讲台到人民大会堂,惠凤莲始终铭记“人民教师”与“人大代表”这双重身份赋予的使命与荣光。甘为青少年逐梦路上“燃灯人”,她深情而坚定地说道:“新时代青少年心怀仰望星空的理想,更肩负脚踏实地的担当。作为教育领域的人大代表,用心呵护青少年成长、为他们倾心发声,正是我的职责与使命,也是我一直用心书写的履职答卷。”
  记者手记
  初见惠凤莲时,她脸上淳朴真诚的笑容格外打动人。当话题转向学生、课堂和她提出的建议时,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令人心头一暖。那纯粹的光,源自心底的热爱与责任,简单又明亮。
  “两点十分要上课,高中的孩子,耽误不得。”采访中,她几次看表,微笑中带着歉意。跟着她快步走进教室,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粉笔灰在光柱里安静地飘着。她站在讲台前,衣袖上沾着灰白的印子。学生们围着她,胳膊挨着胳膊,那种亲昵装不出来,是日子叠着日子凝成的。原来“燃灯人”是这样的,不必是火炬,只需做根灯芯,在风里稳住一点光。这光不是灼人的明亮,却能照进少年心底,焐热他们独自前行的长夜。灯芯静静燃着,灰烬落在讲台上,少年的求学路因这光走得更稳、更踏实。
  “人这一生,能找到挚爱的事业并为之耕耘,是莫大的幸福。”在泗县的三尺讲台上,惠凤莲找到了这份挚爱,更用这份爱,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未来。躬耕教育一线二十余载,岁月悄悄染白了她的鬓角,也沉淀下她对教育深刻的理解与厚重的责任。
  教育的诗篇,从来不在宏大的宣言里。它书写于粉笔灰无声飘落的瞬间,凝结在递给学生一份早餐的暖意中,绽放在向老师倾吐心声的学生舒展的眉宇间。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对惠凤莲而言,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她渴望把曾经照亮一间教室的微光,汇聚成更明亮的光束,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从教室讲台到人民大会堂,她带着来自教育一线的观察与思考,把人们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转化为一件件扎实的建议。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到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她始终践行着“身在小课堂,心系大教育”的信念。
  以教室为履职起点,惠凤莲将对教学的热爱带进人民大会堂,用积极的建言献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