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陈春芳:让绿色成为最美的颜色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 浩
陈春芳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太行山深处,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车谷砣村被重重山峦环抱其中。山路七扭八拐,一圈圈地缠绕在陡峭山壁中,古老的民谣回响山间——“车谷砣,把天摸。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卧死老牛弯死蛇。”
车谷砣村原名车轱辘砣村,因主峰巨石形似车轱辘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加印部、战地医院等都曾在这里驻扎。也因此,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深深地浸入了老区人民的心脉之中。
“再大干几年,让绿色成为我们村最美的颜色!”再次见到全国人大代表,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芳时,这个中等身材、面色黝黑的燕赵汉子还是那么爽朗。

陈春芳(中)同大家讨论村文旅项目的规划。(代表供图)
“手拉肩扛”出来的一条脱贫路
过去的车谷砣村交通闭塞,山里的猕猴桃、板栗、核桃长了又落,就是送不出去,千年古茶树、百年老宅迎不来游客。村里人知道,车谷砣村要发展就离不开盘山公路,但修一条公路困难重重,只能守着“绿色财富”过穷日子。
2012年,靠做煤炭生意富足起来的陈春芳从城里回村,乡亲们很不理解:“春芳挣了大钱,咋还回到这穷沟沟当村支书?待得住吗?”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陈春芳不仅待住了,而且带着乡亲们致了富。
“当时,要采买生活用品,必须去山脚处的团泊口村赶集。虽然路程不到10公里,但要想中午前赶到,天不亮就要出发。村里很多人只有一双鞋。为了节省着用,一下山就将两只鞋系在一起,挎在脖子上,赤脚上阵。”陈春芳说,“十几年后回到村里,路还是那个老样子。年轻人走出去,谁也不愿意再回来。”
“修路!”是陈春芳当选村支部书记后,为村民们办的第一件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车谷砣村风景优美宜人、红色底蕴深厚,吸引了不少想要投资开发的旅游公司。但一看路,没有一家愿意投钱,这么一直耗着,村里的闲话也多了起来:“路还能不能修?村里穷得叮当响,拿什么修路?谁都没办成的事,陈春芳能干成?”
“别人不帮咱修,咱自己修!”陈春芳不但没有灰心,修路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
修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干。拿不出钱来,大家伙儿就商量先集资垫付。陈春芳带头拿出多年的积蓄,还将自家县城里的房子抵押贷款。村“两委”干部也把工资捐了出来。
雇不起修路的工人,陈春芳带着村干部、党员先上,学打眼、学放炮、背碎石、扛水泥。在路修到狐仙洞崖时,需要先打眼爆破铲掉岩石,但由于山石不稳,非常容易塌方。陈春芳第一个上,大绳一头拴在山顶大树上,一头拴在腰间,人吊在半空中摇摇晃晃,用钢钎排除险石。
有村民问他:“害不害怕?”
“我是村支书,这种危险的事,我先上!”
盘山路要成功修通,不仅要靠大伙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更关键的是要做好凝聚人心、赢得支持的工作。有的村民就是说不通,陈春芳沉下心来,专门到田地里帮这户村民挖土豆,从天亮干到天黑。村民被陈春芳的真诚感动,不仅同意搬迁,而且成了推动修路的积极分子。
历时2年6个月29天,9.75公里的通山道路终于打通。村民们心服口服,对陈春芳竖起了大拇指:“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做成了!”

陈春芳带领乡亲们修路。(代表供图)
信任是干出来的
有一次,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到县医院看病,缴费的时候掏出了所有的积蓄。
“我给她数了数,不到128块钱。”陈春芳说,“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骗老太太说,医院里有我的朋友,找他看病不花钱。只有这样,老太太才敢继续看病。后来,我把她看病的钱垫上了,但心里也落下个念头,一定要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还有一次,陈春芳从县城办完事回村。车子刚拐过山沟里的急弯,一个身影忽地从路边蹿出。他猛踩刹车,惊险停住,冷汗瞬间浸透了他的后背。车头前,一位老人失声痛哭。
“老人家!这多危险,你怎么了?”陈春芳急忙下车搀扶,认出她是邻村的马老太太。
“我怕……又错过你!在这儿都等了好几回了……”老人声音发颤。
陈春芳心头一紧:“老人家,你有事给我打电话,或者让乡亲捎个话,我一定上门去!以后可千万不能这样冒险了。”
“你是人大代表,是咱老百姓选的,我信你!”马老太太攥紧他的手,认定家里那塌了天的难事,只有陈春芳能解决。
原来,马老太太的大儿子在外地养猪遭遇事故,不幸截肢,失去了劳动能力。二儿子又患了股骨头坏死,妻子离他而去,留下一个读小学的女儿。家里穷得连孩子的学费也交不起。
“您信我,孩子必须上学!这是一家子的希望!”陈春芳斩钉截铁。他立刻奔走乡里,先把孩子上学的燃眉之急解决。随后,又找到全国人大代表魏立华商议,合力一起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撑起一片天。“老魏说了,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他就一直资助下去!”陈春芳把这份沉甸甸的承诺带给了老人。
自此,马老太太每次见到陈春芳,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去年秋天,在那条熟悉的回村路上,陈春芳又一次看到了马老太太等候的身影。这一回,老人颤巍巍地捧着一包山核桃、一包甜栗子,还有七八个糖包。“小子!”她声音哽咽,“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核桃是我一粒粒挑的,栗子个头儿都一般大,糖包是我亲手蒸的……你一定得拿回去,尝尝!”陈春芳心里热乎乎的,但不肯拿老人的东西,几次推辞才得以脱身。
信任,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危难时的托付与风雪中的暖意里,悄然生根,茁壮成长。当选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春芳,感到那份源于人民信任的责任,愈发沉甸甸。
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
如何让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成了陈春芳日思夜想的牵挂。当人民大会堂里雄浑有力的声音响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春芳顿感豁然开朗,一条崭新的致富路在脚下铺开!
车谷砣,这片95%森林覆盖率的秀美之地,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纯净氧吧。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更有那厚重的红色底蕴——作为晋察冀革命老区重点村,默默诉说着往昔峥嵘。
守着绿水青山与红色资源,陈春芳决定换一种靠山吃山的方法: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做大集体经济。
深挖旅游潜力,陈春芳带领乡亲们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肩扛手抬,硬生生在深山之中打造出一道“高峡平湖”的奇观,发展出冷水鱼养殖产业。
村里山上零散生长着野生果树,产量低,收益少。陈春芳和大家商定扩大果树种植面积,改传统种植为经济种植。由村里购来果苗,统一分发给每家。县林业局的技术专家也被请进山村,手把手传授栽培、修剪、嫁接技艺。
如今,走进车谷砣,目光所及是令人欣喜的蜕变:在蓝天白云与群山的怀抱中,灰白相间的崭新民宿错落有致;一幢两层小楼的白色墙体上“游客中心”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更让乡亲们喜笑颜开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居——电梯入户,暖气融融。“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楼房!”腾出的老屋,则用作特色农家院,成为集体经济新引擎。
丰收季节,猕猴桃、苹果、核桃、板栗……各色山果香气四溢。千年古茶树被评为河北省十佳最美古树,清代老宅细诉着岁月变迁,村后山上的古城垣、点将台见证着村庄的古老历史。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采摘、品尝农家菜,还可以走进精心修复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加印部、诗人李学鳌故居等,通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旧照片,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激情岁月。

陈春芳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车谷砣村新面貌。(左图为村民老屋、中图为新建楼房。本组图片由代表供图)
“乡亲们都认我这个代表,有啥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跟我讲,托我反映,一起想办法解决。”陈春芳话语朴实,“我时刻记着,代表的是乡亲们最真切的期盼!”
每年全国人代会,陈春芳心想的是乡亲们的碎碎念,满心要为农民发声:以“两山”理念赋能乡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抓好强基固本、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高质量建设太行山文化旅游经济带,红色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一个个建议,都紧紧围绕着乡亲们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殷切期望。
陈春芳在提交的建议中写到,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就要坚守“两山”理念。在自然美、乡土美、人文美三者融合上下足功夫,培育生态康养、红色旅游、露营休闲、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孤寡老人、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帮扶,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
“归根到底,是让大家伙儿的日子有奔头儿,永远跟党心贴心,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一人。”陈春芳说。
车谷砣村腾飞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5万元,村集体旅游收入突破4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看吧,今天的车谷砣村,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道沟,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蝶变!
记者手记
再次来到车谷砣村,看到的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土生土长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新村新房新气象……真是好风景变成“好钱景”!记者不禁想探一探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带动整个沟域走出一条崛起之路?
陈春芳说,是一直以来坚守和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他们抵制住矿山开采的巨大利益诱惑,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不仅是守护绿水青山,更是把宝贵的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及村民的“金山银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漫步车谷砣村,看那勤耕不辍的身影,听那新房里的笑语,生活便在这汗水浇灌与希望编织中,一点点亮堂、富裕起来。炊烟袅袅,心归田园,这踏实向上的光景,不正是人们心底最温暖的向往。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