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李杨:当好工友“贴心人” 发出履职“好声音”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江 珊 王 萍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李杨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在繁忙而有序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运转的低鸣是背景音,专注的身影是主旋律。《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初次见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杨时,她正与一位年轻的技术工人低声交流,手指轻点产品部件,眼神专注地检视着每一处安装细节。
  “和她们一样,我是从一线操作工成长起来的”,“从小就爱提问题,在生产线上我也爱钻研,总爱问为什么”,“创新推出‘准妈妈’生产专线和‘小候鸟暑期班’,提升工人幸福感”……一身红色T恤工装和牛仔裤的朴素搭配,眼睛里透着自信与坚毅,眼前的李杨淳朴又干练,她饱含深情地向记者分享扎根生产一线25年的故事与感悟,一个个具象而鲜活的片段串联成中国产业工人奋斗与担当的生动缩影。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李杨将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紧密结合,积极倾听民意、汇聚民情,提出许多高质量建议。李杨说,一名基层工人可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发声,助力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这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我将继续当好工人‘贴心人’,更多地发出履职‘好声音’,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蓄势”
  李杨出生于滁州市定远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00年,18岁的李杨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只身奔赴浙江温州,成为德力西公司生产线上的一名产品装配工。
  “刚进厂时,面对复杂的零件和流程,我是个对电气生产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眼神中带着对往昔的感慨,李杨回忆道,“但我认准一个理——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白天,她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用心观察、模仿每一个动作;夜晚,当车间归于寂静,她便独自在灯下拆解、组装,反复琢磨图纸原理。
  干一行,爱一行,汗水浸透工装,指尖磨出厚茧,李杨全身心投入到业务能力的提升中。仅用三个月,她便从“生手”蜕变为车间的“技术标兵”。
  “可能因为我问题比较多、爱琢磨,对技术工作总有很多的为什么,2000年12月,我被调到公司电校室,主要负责产品的校验和调试。”李杨坦言,从流水线上的装配工调整为产品质量检验员,刚开始工资其实是降得比较多的。但她的领导对她说的一句话令她至今记忆犹新:“不能看短期的工资多少,而应该看长远的发展。”
  担任检验员时,李杨发现135K小型断路器双金角度调整直接影响产品电校合格率。然而,图纸对此缺乏明确尺寸标准,员工装配时全凭感觉调整,检验员也只能依靠经验判断。
  一次巡检中,李杨指出一位员工装配的双金角度偏差太大,要求返工,却遭到质疑:“这本来就没有标准,凭什么你说不合格就不合格?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次的对话引发了李杨的思考。她利用休息时间,连续一周对60多个产品进行反复试验与摸索分析,手指翻飞间记录下海量数据。最终,一个精确的产品最佳定位点被她成功锁定。
  李杨的创新从未止步。她大胆向合作的国外技术部门提出革新建议:在断路器壳体上增加刻度线。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动,却如同点石成金,让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跃升至96%。国外专家惊叹不已:“我们研发团队都未察觉的问题,竟被这位中国姑娘解决了!”2005年,德力西供应国外的产品连续两个季度实现100%合格,赢得了高度赞誉。
  李杨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贯穿她20多年的职业生涯,也为她赢得了“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操作能手”、“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劳动模范”等沉甸甸的荣誉。
  “技术没有捷径,唯有反复琢磨、持续改进,才能臻于至善。”走在生产车间里,李杨举起一枚精密零件对记者说,“这枚小小的零件,可能装在航天器的心脏里。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蓄势。”这份将平凡工作融入国家发展星辰大海的信念,正是驱动李杨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提起制造业时,想到的不只是机器的轰鸣,更是技术的荣耀、创新的激情与匠心的传承。”李杨的眼神中闪烁着泪光,动情的话语也让记者看到了以李杨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产业工人崇高的精神底色。
李杨代表在生产车间指导工人。摄影/许义甫
  “让每位劳动者被看见、被尊重”
  得知公司要在家乡安徽建厂时,她及时向公司提交了调动申请,并于2013年1月被调入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之后,她先后在质量检测、生产管理和工会等多个岗位历练。
  在担任工会主席后,李杨深知传递企业温度不是喊口号,而是让每位劳动者真切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她既是员工权益的“守护者”,也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
  在管理生产一线时,她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生产线上的女工一旦怀孕,往往选择辞职,导致技艺熟练的工人频频流失,女工个人也失去生育保障。
  经过深入走访,她得知了原因。因为生产线往往以集体计件的形式计算收入,孕期请假和工作节奏变慢会影响整体进度,给工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紧张的工作环境也不利于孕期健康。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李杨推动建立了“准妈妈生产专线”,一条专为孕期女工设置的生产线。“在这里,她们的生产计划更为宽松,彼此之间可以体谅、照顾,心理压力小很多。除此之外,公司还为她们定制了醒目的特色袖标,可以享受班车优先座、免穿工装、食堂免排队等贴心关爱。”李杨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条温暖人心的“专线”,留住了宝贵的人才,更守护了工人的权益和尊严。
  对于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员工来说,暑期能够与孩子相聚是莫大的温馨,但工作时间孩子无人看管也是一大难题。在李杨的积极倡议下,公司开设了“小候鸟暑期班”,搭建起员工和孩子团聚的爱心桥梁。员工上班时把孩子带来,公司安排专车送孩子们去暑期学校。那里有篮球、书法、绘画等兴趣班,还有老师辅导作业。“这解决了孩子看护难题,员工们暑假能见到孩子,心也安定了。”李杨欣慰地说。
李杨代表在小候鸟暑期班与孩子们互动。(代表供图)
  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不仅留住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成为吸引新员工的“金字招牌”,有效缓解了“招工难”。“这是真正的双赢!”李杨自豪地表示。更让她欣喜的是,这些创新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周边不少企业也开始设立‘准妈妈岗’和‘小候鸟班’了。”李杨告诉记者。
  “把群众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
  在李杨看来,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定要切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把群众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
  履职两年多来,李杨立足本职工作,倾听群众心声,结合工作所思、调研所见,打磨出一件件贴近民情、温暖民心的建议,内容涉及物业管理、交通出行、退休养老等多方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我特别高兴,今年我带上全国人代会的建议也重点聚焦了这方面内容。”李杨介绍,她提交了关于稳步提升农村老人养老金待遇的相关建议。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托起更美的‘夕阳红’!”李杨的话语铿锵有力。
  这份沉甸甸的建议背后,离不开一个特别的“智囊团”——湾沚区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的乡村振兴专业代表小组。这个成立于2023年9月的代表履职平台汇聚了27位五级人大代表。“专业代表小组会定期聚焦各种主题开展调研,助力乡村发展。”李杨介绍,“农村养老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民生热点。”一次次深入乡村,走进农家小院,坐在老人身边倾听心声;一次次外出调研,了解其他地区农村养老的相关经验。专业代表小组的民意汇聚为李杨的建言献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3月,李杨代表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供图)
  “我来自企业生产一线,这让我更敏锐地关注农村电气安全。”李杨表示,《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支持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但在走访调研中,她发现很多村民家中的电路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这导致家电使用时出现电压不稳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引发电气火灾等安全隐患。
  “我建议在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的同时,必须配套实施‘电气下乡’工程。”李杨提出,对村民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气线路改造材料或服务给予专项补贴,这样既能保障家电下乡政策实效、促进消费,更能从源头上大幅降低农村电气火灾风险,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的根永远在车间,永远在那些和我朝夕相处、并肩奋斗的工友们中间。”李杨以产业工人的钻劲破解工作难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使命倾听民声,在工作和履职的每一个细微处彰显真情与关爱。李杨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印刻着匠心的执着与履职的担当,她以责任与热爱书写着将工匠精神融入履职工作的动人故事。
  记者手记
  从浙江温州的装配线起步,到安徽芜湖的工会主席深耕,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履职建言,李杨的人生轨迹,深深镌刻在中国制造业的广袤沃土之上。地域迁移,身份转换,不变的,是她掌心那份来自车间的温热,是她目光深处对“一线”的无限深情。
  “无论走多远,我的根,永远扎在车间的轰鸣里,永远系在并肩流汗的工友身旁。”这朴素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它是李杨心底最炽热的火种,点燃了个人奋斗的引擎,更熔铸成她为民履职的脊梁。每一次俯身检视零件,每一次倾听工友心声,每一次为民生疾呼,这“根”的力量都在无声涌动。
  李杨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产业工人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匠心雕琢时代的壮阔诗篇中,一个格外动人的符号。她以毫厘必究的执着守护着爱岗敬业的初心,用掷地有声的建议践行着为民建言的使命。在平凡的操作台前,她让冰冷的金属焕发出创造的价值之光;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她用心血搭建起连通“庙堂之高”与“烟火人间”的坚实桥梁。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劳动者“择一事终一生”的生命注脚,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赤诚回响。
  正如她所言,岗位虽有别,为民心相通。唯有将双脚踏在坚实的大地上,方能在时代的星河中,无愧于每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